刘邦终结乱世、夺取天下,他又是如何白手起家的?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一触即发,率先起义的便是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旗帜。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但在当时天下各路义军之中,却仍然是以六国贵族后裔为主,然而即使如此,最终终结乱世、夺取天下的,却是曾经的泗水亭长刘邦。那么,刘邦真的是个没有知识、没有背景的农民吗?他又是如何起家的呢?
刘邦出身其实并不简单,且读书识字、见过世面
关于刘邦的家族出身,《汉书·高帝纪》最后一段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其中引用了春秋时晋国史官蔡墨和晋国大夫范宣的言论,皆称刘邦本系出自于唐尧建立的陶唐氏,传至春秋时为晋国范氏。范氏曾为晋国正卿,后于鲁文公(前627年至前609年在位)时出奔秦国,后来一部分后人重归于晋,另一部分则留居秦地为刘氏。
而根据西汉皇族宗正刘向和东汉学者文颖的说法,战国时期刘氏曾随秦军征战,结果被魏国俘虏,便有一部分族人留在了魏国生活。周赧王二十九年(286年),秦昭襄王伐魏,魏国割让旧都安邑,刘氏随城中百姓迁往大梁。同年,宋国被齐国所灭,两年后五国伐齐击败齐国,魏国便夺取了宋国丰地一带,于此设立大宋郡。于是,刘氏又随部分大梁百姓迁徙至丰地,并于此建立城邑,刘邦的祖父则被魏国任命为了丰公,而刘邦出生的沛县,当时则被划给了楚国。
不过,时值秦末天下大乱,到了刘邦父亲这一辈时,刘家便已经沦为了自事农产的编户平民。虽说刘邦出生时便已经家道中落,但凭借其祖父曾任丰公一职,要说刘邦的家族在丰沛地区没有一点残存的影响力和声望,显然也不太现实。
此外,要说刘邦没有文化,显然也不太准确。《史记·韩信卢绾列传》有载,“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由此可见,刘邦显然是读过书的,而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刘邦家族的不简单,毕竟在那个年代,能够让家族子弟读书识字,显然不是一般人家能够办到的事情。更何况,在那个绝大部分人都是文盲的年代,刘邦虽比不上那些颇有学识的士子,但至少已经算是有文化的了。
或许正是得知了祖父的往日荣光,才使得刘邦不愿甘于平凡,而是想要重新振兴家族,因此年少的刘邦便走出家门,跑去投奔极为仰慕的信陵君魏无忌。但当时信陵君已经去世,不过刘邦却遇到了曾为信陵君门客的张耳正在招纳门客,于是便又拜访了张耳。此后,刘邦便“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在那个普通百姓一生也难离故土的时期,刘邦显然属于少数见过世面之人,这便使其拥有了“高人一等”的资本。
秦朝时期,“亭长”虽然只是个微末小吏,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但由于该职位需要辅佐上官治理地方,因而通常要求你有能力管理辖区百姓。于是,家族于该地仍有声望,且读书识字,也曾见过世面的刘邦,便在归乡后被任命为了泗水亭长。
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沛县百姓杀死县令拥护刘邦
刘邦虽然平日里不事劳作,但却极善于结交朋友,不仅结交了卢绾、樊哙等兄弟朋友,而且与沛县官吏萧何、曹参,以及沛县豪族王陵等人相交甚厚。如此,刘邦在泗水亭长的位置上不仅做的风生水起,而且在当地的影响力更是与日俱增。
后来,刘封奉命押送徒役前往骊山,结果途中便有很多徒役逃走,刘邦估计不等到了骊山,徒役们便会逃光,于是干脆将所有徒役全部放走,带着愿意跟随自己的十几个壮士逃入了芒砀山。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大泽乡起义”的爆发,迅速拉开秦末天下大乱的序幕,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甚至有不少秦朝官吏也加入了起义大军之中。当时,沛县县令也想相应起义,于是萧何与曹参便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即可增强力量,也可杜绝后患,于是县令便派樊哙去芒砀山请回刘邦。
此时的刘邦已经聚集了数百之众,沛县县令见状担心引狼入室,遂关闭城门不许刘邦入城,同时下令抓捕萧何与曹参。刘邦听说后,遂将一封书信射入城中,鼓动百姓杀死沛县县令,百姓于是杀县令、迎刘邦,萧何、曹参等人则共举刘邦为新任县令,依楚制称作沛公。刘邦于是设祭坛,立赤旗,自称赤帝子,很快就将义军队伍扩充到了三千人。
在秦末各路义军中,刘邦即没有六国贵族后裔那么庞大的号召力,也没有那些能征善战、善谋能断之士的过人能力,再加上遭遇雍齿背叛,刘邦最初的形势其实极为不利,刘邦于是又转投了当时楚地势力更强的项梁。后项梁战死定陶,楚怀王熊心为摆脱傀儡身份,开始对项羽等人进行打压,重用宋义等人。
“巨鹿之战”前夕,面对赵王赵歇的求援,楚怀王答应援赵,同时意图派出一军西进分散秦军力量,向西毕竟越来越接近秦国腹地,因此众将都不愿意前往,这时刘邦却看准时机,站出来表示愿意率兵西进。
由于秦军主力被牵制于巨鹿战场,使得刘邦西进相对轻松,最终成功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出城投降、秦朝灭亡,待到项羽进入关中之时,刘邦已经成为了拥兵十万的一方强大诸侯。后项羽大封天下,刘邦获封汉王,并最终击败项羽夺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