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既然没了赤兔马,吕布为何还要杀丁原投董卓

  吕布杀害丁原投靠董卓,读者都非常熟悉。不过,有一点需要声明的是,因为赤兔马而导致吕布杀了丁原的说法只是出自小说,而并非历史的真实。既然没了这匹赤兔马,那为什么吕布还要杀了丁原去投靠董卓呢?让我们先来看看相关人员和当时的复杂背景。

  吕布,五原郡九原人,早年因为骁勇在并州官府当差。并州刺史丁原担任骑都尉屯兵河内郡时期,吕布被任命为主簿,这是史料记载中吕布所担任的第一个较为高级的职位。这个职务对吕布来说显得比较有趣。主簿是东汉三国时期中央和州郡长官所属属官,其职为主管文书,协助处理事务,是个文职。而我们从吕布一生骁勇善战、缺乏政治头脑的表现来看,这个职务似乎专业不对口,在这个岗位上吕布能发挥多大的能力尚属疑问。《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中是这样介绍丁原的:“原字建阳。本出自寒家,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为南县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裁知书,少有吏用。”从这段记载看,丁原基本上属一介武夫,能否做到知人善任也是一个疑问。虽然《三国志·吕布传》说丁原对吕布“大见亲侍”,但吕布态度如何值得怀疑。但不管怎么说,吕布迈入仕途不久,就算对丁原有点什么不满,也不会过早表露出来,因此,吕布对于丁原的“大见亲侍”感恩戴德吗?会不会存在这样的一种可能性:因为丁原没有重用吕布而导致吕布不满,最终在董卓的利诱之下杀害丁原呢?

  献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乱政。为消灭异己,董卓指使吕布把时任执金吾的丁原杀死,开始控制朝政,造成天下大乱的局面。董卓用了什么手段离间了原本关系亲密的丁原、吕布呢?陈寿的解释非常含糊。《三国志·董卓传》中说:“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在《三国志·吕布传》中也只是说:“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到后来南北朝范晔大概也没有相关资料作为佐证,因此在《后汉书·吕布传》也只能跟随陈寿的说法,写上了“董卓诱布杀原而并其兵”。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只能是说:“卓又阴使丁原部曲司马五原吕布杀原而并其众,卓兵于是大盛。”既然在正史中没有直接说明吕布诛杀丁原的直接原因,我们不妨通过这些正史和野史的记载中了解一下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寻找出一个大致的答案。

  董卓接到大将军何进的命令赶至途中时,洛阳形势已非常混乱。何进遇刺、宦官被杀、少帝及陈留王刘协仓皇出逃。董卓是第一个找到少帝及陈留王刘协并把他们带回洛阳的。此时的董卓是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朝廷重臣。此次勤王有功,自然备受关注和推崇。面对洛阳的混乱局面(当时进京的部队共有八支之多),董卓展示了自己非凡的应变能力。《九州春秋》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卓初入洛阳,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人不觉,谓卓兵不可胜数。

  董卓这个举动非常高明。虽然他暗藏祸心,但对稳定洛阳的局势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结果如何呢?何进、何苗的部下纷纷投靠董卓,丁原所率领的并州军队也随着吕布一起投靠了董卓。从表面上看,此时的董卓有功于社稷,并得到了部分朝廷官员的拥护。

  丁原被杀,固然有当时复杂背景的因素,同时也有丁原自己在这场混乱中的态度有关。

  无论丁原还是袁绍,都是促成董卓进京的关键人物。只不过当时两人都没有察觉出董卓巨大的政治野心。董卓进京之后,杀死丁原,等于除去了这支听命于袁绍的军队。同时,董卓又掌握了驻扎京城的何进、何苗所部,实力大增。

  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让吕布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真是难为了这个以武力见长而头脑拙劣的武夫,他的想法未必有袁绍、曹操等人那么清晰。更何况连大将军何进的部下都投靠了董卓,部分公卿也支持董卓。在吕布的心中,董卓很可能成为正义的代表,而丁原这个上司也就成为了叛逆,被董卓唆使去杀害丁原,自然变成了义举,属于弃暗投明。通过这次刺杀行动,吕布也获得了显著利益:受到董卓的重视,加官进爵,掌握了丁原的旧部。

  总之,吕布的行为不论出自任何目的,都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同时也避免了京城洛阳再次陷入战火之中。因此,他的行为或许存在这样的可能性:这是吕布为顺应复杂局面以自保而采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