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北宋名将狄青为何会遭受排挤?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重文抑武是宋朝基本国策,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想必一些读者朋友应该小时候应该看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部动画片《大英雄狄青》,这部动画片讲述了北宋著名将领狄青的故事,动画里的狄青一路受到了很多贵人的帮助像著名的“包青天”包拯,以及杨家将第三代传人杨宗保等等。但历史上的狄青的人生却比经过艺术加工的动画要凄惨许多。

  照理来说,作为北宋少有的将才,甚至在民间有“武曲星下凡”的说法。狄青本应该受到北宋朝廷的优待,但是狄青其实在生前在朝廷为官的时候一直不受到朝廷其他官员的待见,最著名的莫过于流传已久的韩琦当面羞辱狄青的“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汉”的说法,狄青为自己一个属下求情,表示那人是个好男儿,不要直接处死他,然后韩琦就说了这句话,表现出韩琦对狄青这类武人的不屑。虽然这句话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北宋朝廷对于狄青的排挤,通过这个故事可见一斑。

  那么,北宋朝廷为什么一直难容狄青呢?其实原因要从北宋开国说起,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登上皇位的原因。宋太祖赵匡胤正是在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后,通过自己掌握的兵权,发动陈桥兵变,进而黄袍加身成为了北宋的建立者。

  作为通过兵变上台的皇帝,赵匡胤当然清楚如果兵权大量被武将掌握,其后果将会多么严重,所以宋太祖在登基后不久就进行了杯酒释兵权,将掌握兵权的几位大将的兵权全都收走。之后还不断完善对将领兵权的进行限制的制度,实现了以文制武,导致宋朝重文轻武的风气逐渐盛行。

  然后我们可以看看狄青的情况,就明白为什么他会受到当时朝廷的排挤了。狄青本来是穷苦家庭出身,但因为哥哥和别人斗殴的原因,狄青替他的哥哥顶罪,就被发往了军队劳役,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可以说狄青的早年时光是有些不堪的,因为替哥哥顶罪的原因,狄青的脸上一直挂着刺配充军的“金印”,所以一方面为了遮挡脸上的金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鼓舞士气,狄青会在作战时常常带上面具。

  狄青靠着自己的能力,以及在打仗中悍不畏死、身先士卒的表现,在和西夏作战的短短几年里,一路攻城拔寨,在军队中的职位也得以迅速提升。之后他得到了经略判官尹洙的赏识,并被韩琦和范仲淹认为是良将之才。甚至范仲淹还主动教授其《左传》,让他意识到熟读历史对作战的意义,之后狄青经常读书,军事能力得以大大增进。

  可以说狄青在作战之际还是很得到北宋朝廷的赏识的,看到这里我们甚至觉得北宋朝廷对其还不错。不过,当狄青真正从行伍之间走向朝堂之上的时候,事情就开始发生变化了。狄青从军之后的十余年间,之前一直是在地方或边疆担任军职,他真正走向朝堂是他升任枢密副使之后,这个时候他离最高军事职务枢密使仅一步之遥。

  而正好在这个时候,广西的侬智高叛乱爆发了。刚刚上任枢密副使的狄青看到战事一直无法取得优势,于是上表请战。之后狄青亲自带兵前往讨伐,结果狄青到了前线后迅速破敌,搞得宋仁宗都只能说赶紧赏赐他们,不然晚了就没有奖励的效果了。经过这一战,狄青正式成为了北宋朝廷的枢密使,成为了北宋的最高军事长官。

  这时候,对狄青的攻劾就开始接踵而来了。原因很简单,前文我们已经知道了,北宋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就开始削弱武将的势力,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这种风气下,导致在北宋时期,身为最高军事长官的枢密使往往是由文官来担任。而狄青身为一介武将,居然坐上了最高军事长官的位置,这对于以文官为重的北宋朝廷来说,狄青的存在是相当扎眼的,他破坏了北宋朝廷的政治生态。

  更要命的是,狄青是个相当励志的成功学标本,他从一介罪囚。凭着自身的努力和出众的能力,在不到五十岁的年龄,就从卒伍之间一跃到庙堂之上,甚至成了很多文官都要仰视的存在。这给予当时的很多战士莫大的鼓励。而他的功绩和品行也在民间得到大力传扬,这使得他更加被文官把持的朝廷所忌惮。

  于是当狄青担任枢密使后不久,朝廷上对于他的猜忌和怀疑与日俱增,然后就开始出现我们经常在读古代史时会看到的把戏,各种表现狄青有不臣之心的怪事开始大量传播,像什么狄青家的狗长出了角来,还时常出现怪异的光,想以此把狄青调出京城。而之后还出现了狄青在发大水避水到大相国寺的时候穿了黄色衣服(皇帝专属)的说法。在越来越多的怀疑声中,狄青在担任了四年枢密使后,被罢官并派到地方任职。

  面对不断出现的针对自己的谣言,狄青这个在战场悍不畏死的猛将,感到了无比的恐惧。离开朝堂后,狄青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得到解脱,但很明显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在军队里的无名小卒了,哪怕他狄青不再担任枢密使,但他的声望依然还在那里。所以,朝廷自然对他不会这么简单就放心。于是,当狄青到任地方后,朝廷经常派出使者去探问他,表面上了解情况,说白了就是在监视,这搞得狄青根本无法安心在地方任职,最终在到任地方几个月后,狄青在惊疑终日的情况下发病去世,去世时才不到五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