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曹魏大臣刘晔是怎么从君子到成为小人的?

  封建社会有个“官大一级压死人”的说法,又因为这官员多数是靠熬资历慢慢升上去的,所以这官员大多表现为早期的唯唯诺诺。随着官位的提升,这上司越来越少,不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了,一般的人再说话也就少了些顾虑,多了一些真实思想的流露和表达。但三国时期的魏国有个人不这样,年轻时官职不高,却能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而这些意见又往往和主公的想法不一样,但他还是该说的说,该谏的谏。可到了后期官做大了,这人却越来越抽抽,以至于专门捡帝王好听的说,甚至不惜搬弄是非,首鼠两端两头讨好,最终被人揭穿而为帝王嫌弃。这个人就是刘晔(音:ye),官至九卿之一的魏国大鸿胪。

  刘晔是汉朝宗室之后,年轻时带着一部分兵力归在庐江太守刘勋属下。刘勋当时在江淮之间有很强的势力,孙策非常忌惮他。孙策派使节带着丰厚的财物,以谦卑话语要求刘勋代为攻打上缭城。刘勋相信孙策,更因收得财宝而十分高兴。刘晔却劝他说:“上缭虽小,但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如果不能在十天之内攻克,那么在外边的兵卒就会疲惫,而国内防守空虚。”说这明显是孙策的“调虎离山”之计,劝刘勋不要上当。但刘勋不听,坚持出兵,而孙策果然从背后发动了袭击。刘勋失败后走投无路,只好投奔曹操。刘晔就是这时候归属了曹操。归属曹操后,刘晔献计平定了庐江境内的山贼陈策,后被曹操任命为司空仓曹掾。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曹操征伐汉中的张鲁,此时刘晔已被任命为主簿。当时战事一时受阻,士兵死伤甚多,粮食又缺乏,曹操于是打算撒军。命令已经发出,夏侯惇和许褚也在安排军队撤退。此时有一些军队在夜里误闯张鲁弟弟张卫别营,营中士兵大惊四散。刘晔当时督领后军,见此情景认为有机可乘,就劝夏侯惇等暂时不要撤军,而他自己则驱马追上曹操,劝曹操进攻张卫。曹操军队又转过头来进攻张卫,张卫不敌退走,张鲁不久投降,汉中被曹操平定。曹操得到汉中,刘晔随即劝曹操进攻刘备新占的蜀地,认为攻占汉中后令蜀人闻风丧胆,只要进攻他们就会归附;否则让刘备站稳脚跟,凭险据守,日后就难以征服了。但曹操不听,大军就班师还朝了。从汉中回来后,刘晔做了行军长史,兼领军队之职。

  曹丕时期,刘晔做了侍中。关羽被东吴斩杀,曹丕问朝臣,刘备会不会为关羽报仇?大多数人都认为刘备力量薄弱,名将只有关羽,关羽死后国内忧惧,根本就无力再战。但刘晔认为蜀国一定会出战,理由是刘备会借出兵而重振声威;而且认为刘备和关羽情如父子,因此一定会为他报仇,最终果然应验。夷陵之战时,孙权举全国之力应付,不得已向曹丕称臣。朝臣很多都来庆贺,但刘晔却认为孙权臣服并非真心,只是逼不得己,建议曹丕乘虚领兵攻灭东吴,以绝后患,曹丕没有采纳。东吴在夷陵之战获胜后,孙权果然渐见不臣之心,曹丕打算讨伐。但刘晔认为吴国刚刚大胜蜀汉,上下一心,而且有长江天险,不能这么仓卒进攻,曹丕又不听。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亲自领军到广陵泗口,命令荆州和扬州的军队并进,进攻东吴。当时很多人都以为孙权会亲率军队抵抗,但刘晔认为孙权知道曹丕只率大军到江北压境,过河战斗者必定是其他将领,因而必定会静待进攻,不会亲率迎击,最终孙权都没有来,曹丕只好撤退。

  魏明帝时期,刘晔继续得到曹睿的宠信,只不过,这个人却是越活越抽抽,在皇帝面前说一套,在同僚面前又是另一套,终于露出了两面派嘴脸,走上了由君子到小人的人生道路。

  有一次曹睿打算攻伐蜀汉,朝臣都说不可以,但刘晔私下却对曹睿说可以。离开皇帝后,刘晔又和朝臣说不能攻打蜀汉国,这其中就包括中领军杨暨。因为刘晔以往有胆有识,说的时候又好像是真心似的,曹睿和各大臣都没人表示怀疑。杨暨以为刘晔和自己站在一边,当再和皇帝讨论伐蜀之事时,就恳切地进行劝谏,表示自己坚决反对的态度。曹睿指责他是儒生出身,根本不懂得军事,杨暨就搬出了刘晔,说他也是这个看法。曹睿一听不对,刘晔在自己面前可是说可以伐蜀的呀!于是找来与杨暨对质。到了召见时刘晔却一言不发,后来在私下里却指责曹睿,说不应将伐蜀大计随意告诉其他人,更称怀疑蜀汉已得悉魏国要来进攻的情报。刘晔见到杨暨,指责他对君主进言过于直率,应要婉转地表达,赚得皇帝和杨暨都感谢他。不过,就像雪窝里埋死人一样,这种事情是见不得阳光的,时间久了总会暴露。有人对刘晔这样巧妙奉迎两面讨好十分厌恶,于是建议明帝召见刘晔时先说出相反的意见来询问他,看看他是不是在揣摩上意。曹睿一试,果然如此,因此刘晔被魏明帝疏远。

  有一种说法,刘晔因被曹睿疏远而发狂,在太和六年(232年)因病改任闲职太中大夫,期间短暂出任过大鸿胪,两年后再任太中大夫,不久后死去。

  刘晔历曹操、曹丕、曹睿三朝,可说是所言皆中,为什么只做这些谋士文秘之类的虚职官呢?曹丕的话说到了事情的本质上,他说:“刘卿的策算是对的。您应当思念着为我消灭这吴、蜀二贼,不可以在只知他们的情形上。”也就是说,刘晔知道事情是什么,这一点他比君主都明白,但他并没有说出问题应该怎样解决,也就是有看法没办法。

  当然了,一个国家需要各种类型人才,单一的人才结构并不是一种好的配置,刘晔这种“只知”类型的人才也应该是有他的位置的,但问题是他的私欲促使他不会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什么他要在君臣之间都做好人呢?说到底就是他没有干事情的能力,还想保住高官,甚至还要继续升官,就只有用这种到处讨好的办法了。不过一个人没有真本事,只靠投机取巧之类的歪门邪道是不会长久的,这在古今都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