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北宋功臣赵普:一生三次拜相,最后为何被贬?

  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功臣,可以说赵普对赵匡胤能够建立宋朝和之后宋朝的平稳运行有着不可磨灭贡献。在赵匡胤所做的很多事情事情上都可以看到赵普的身影。如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等,赵普都参与其中,而且还是好的事情的“总导演”。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在北宋开国后,赵普更是享受着别人无法可比的信任,曾经三次拜相,有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名,被赵匡胤一宗室对待。总之赵匡胤是非常信任赵普的,在很多事情上都要询问赵普的意见,当时是别的臣子无法替代的。那么为什么最后被赵匡胤罢相,并且还把赵普调出京师任河阳三城节度呢?

  其实说到底,就是赵普没有正确的把握好人性。在赵匡胤等到天下后,当时北宋最高决策者有三个人,赵匡胤、赵普和赵匡义。刚开始的时候赵普是仅次于赵匡胤的二号人物,当时随着时间的发展,帝国已经非常平稳了,这个时候赵普就不可以表现的太过强势。

  但是赵普并没有收敛,他不知道在赵匡胤眼里,他始终是一个大臣,大臣怎么可以和亲兄弟比呢?所以赵匡胤开始扶持弟弟赵匡义,这个时候赵匡义的权力已经超过赵普了。但是赵普非常反对赵匡义当继承人,和赵匡义一直有矛盾。赵匡义当上皇帝后是这样评价赵普的:“普事先帝,与朕故旧,能断大事,响与朕尝有不足,众所知也。”这句“响与朕尝有不足,众所知也”非常说明但是两人的矛盾还是挺大的,这就让赵匡胤心里很不舒服,众所周知,皇帝最讨厌大臣官自家事情了。

  在再加上赵普晚年变得奢侈起来了,贪污了不少东西,而且很多外来朝贡的东西也纳为己有,自己的府邸都是用金子做到,在当宰相期间搞专制主义等等。这些事情一次次让赵匡胤失望,于是最后罢了赵普的宰相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