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崇祯赴死时身旁为何只有王承恩一人?其他人都去哪了?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明代诗人曹学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虽然这句话有些以偏概全,但并非全无道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皇城陷落,崇祯帝自缢在万寿山,宦官王承恩一同殉死。

  明朝享国两百七十六年,底蕴深厚,也很多文臣武将在抵御外敌时战死沙场,比如孙传庭、杨嗣昌、满桂、赵率教,杨国柱、孙承宗等等,这些人都是忠贞为国之士。不过在李自成攻破京城之际,大量官员直接举手投降,而只有王承恩一人陪崇祯赴死,这是为何?

  一、宦官的忠诚度较高

  朱元璋在明初曾经设置了严格制度,约束宦官专权,在朱元璋看来,宦官只是侍从和奴仆,他们没有掌权的必要,只要服侍好皇族便可。而随着时间流逝,皇帝们越来越懒,文官权力越来越大,于是朱瞻基开始教宦官读书,随即王振成为第一个权倾朝野的宦官。

  朱祁镇从小就在王振的教导和服侍下长大,深宫之中等级森严,朱祁镇没有什么朋友,他只能见到一大群正严令色的大臣,对比这些大臣,宦官就成为朱祁镇最好的伙伴。人都是有感情的,皇帝和宦官也一样,朝夕相处下,王振逐步获得了朱祁镇的宠信,慢慢开始掌控大权。

  事实上,朱祁镇即位的时候年仅九岁,根本无法处理政务,而王振就成了他最好的帮手。宦官身体残缺,没有子嗣,也不可能成家立业,所以皇宫就是他们的家,这就像是无根之水,宦官只有依靠皇权才能有所作为。

  朱祁镇和王振就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存在,王振帮助朱祁镇控制朝臣,处理政务,也帮助朱祁镇树立皇帝尊严和威信。而朱祁镇则赋予王振相应的权力,让王振得以位极人臣。换言之,没有朱祁镇,王振根本无法掌权。

  王振怂恿朱祁镇亲征,导致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自己还被瓦剌俘获。直到一年之后,朱祁镇回到大明,也丝毫没有怨恨过王振。

  史料记载:

  “英宗复辟,顾念振不置。用太监刘恒言,赐振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赐祠曰精忠。”

  朱祁镇复辟后,仍对王振念念不忘,厚葬并祭祀王振,还修立寺庙。可见王振和朱祁镇的感情,可能超过的主仆关系,成为亲人。由此判断,宦官和皇帝关系有多么亲近,而由于宦官权力来自皇权,所以宦官哪怕权倾朝野、坏事做尽,却几乎威胁不到皇权,反而只要皇帝发话,宦权或在顷刻间土崩瓦解,比如刘瑾和魏忠贤。

  大臣之中也有很多誓死报国的仁人志士,但要论起亲疏远近,想来宦官和皇帝更为亲近。

  二、朱元璋的“家天下”统治

  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文天祥、陆秀夫等人相继殉国,而陪同赵宋帝国一同赴死的就有十万军民百姓。这源自赵匡胤开创的“君臣共治”的政治体制,宋朝对官员极为宽容,几乎从不杀文官,只要不是罪大恶极之辈,最多也就是个贬职流放,这让很多宋朝官员心甘情愿为国效力。

  反观朱元璋明显不同,朱元璋平民出身,经历无数艰苦困苦、血腥厮杀才爬上皇帝的宝座,他的权力欲极强,并把整个天下看成了他老朱的私人财产。既然是私人财产,那便是想杀就杀,想留就留。

  什么胡惟庸案、蓝玉案,都是牵连数万人被杀,对此朱元璋毫不介意,这样操作的过程中,也把士大夫全部得罪了。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的杀伐之气,在靖难成功后,对建文旧臣大肆杀戮,方孝孺、铁铉、卓敬、陈迪等人相继被杀,无数忠孝之士人头落地。

  史料记载:

  “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强汉之律,不过五宗,故步、阐之门皆尽,机、云之种无遗。世谓天道好还,而人命至重,遂可灭绝至此乎!”

  所谓伴君如伴虎,在北宋的官员相当幸福,就算顶撞皇帝也不会有杀身之祸。而在明朝则不同,只要皇帝一句话,官员可以被即刻处死。到了明末,山河变色、大厦将倾,既然这是老朱家的江山,那么士大夫们也不会太在意它的死活。

  公元1645年,清军攻破南京城,以钱谦益为代表的百官,在大雨中匍匐在地,向多铎请降,钱谦益还落得个“怕水凉”、“头皮痒”的标签。崇祯死后,明末的官员们丑态百出,这可能便是朱元璋过度“家天下”的后果。

  三、崇祯皇帝的猜忌心过重

  崇祯上位后很艰难,他既没有帮手,也没有贤臣,主要靠他自己,万历可以依靠张居正、申时行,但崇祯什么都没有。崇祯接受的是一个烂到不能再烂的摊子,还有一个一手遮天的魏忠贤,所以崇祯帝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成废掉魏忠贤,受先天环境影响,加之朝局的不稳定,造成了崇祯猜忌多疑的性格。

  崇祯废掉阉党,所以他对宦官极其不信任,其次,崇祯对手下大臣、将领同样不信任,做事情经常是猜忌多疑、首鼠两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用人的基本准则,而崇祯用人正好相反。

  孙元化是明末极少的西洋火炮专家,袁崇焕的两次大捷都得益于红衣大炮的威力。崇祯四年,孔有德突然在北直隶吴桥发动兵变,孙元化自杀未果,被叛军俘虏。囹圄之中,孙元化一直在劝说孔有德等叛军回头,孔有德有归顺之意,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

  孙元化说服叛军,让他回到明廷陈述原委,等到孙元化回去后却成了众矢之的。原来后金从孔有德叛变后,习得了火炮的使用,这让朝廷怀疑孙元化叛变,最终孙元化在狱中受尽酷刑,在西市被斩首。

  因崇祯猜忌被杀的将领有很多,比如袁崇焕、卢象升、郑崇俭、孙传庭等等,忠臣义士之死换来的是离心离德,朝廷大臣和明军士兵都因此变得患得患失,于理崇祯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崇祯勤政节俭,一心要挽救大明危局,但他用人不当、猜忌多疑,很多人因此被杀,很多决策因此失误,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明亡便不可避免。

  就像《大明王朝1566》中演的那样,海瑞最后的《治安疏》:

  “厉行一君独治,置内阁,视同仆人,设百官,视同仇寇,说打就打,要杀便杀,授权柄于宦官,以家奴治天下……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或许,明朝的士大夫们,在方孝孺等人被诛之后,就再也挺不直腰杆了。只是不知道这些士大夫被满清统治的时候,会不会觉得舒服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