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灭亡都说是天下苦秦已久,苦秦到底指的是什么
对秦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天下苦秦已久,百姓所苦的是什么?是秦国本身,还是秦国法律?
提及秦朝覆灭的历史,总难免少不了一句话的总结,那就是天下苦秦已久,但这里的苦秦所指的是什么?是秦二世的苛政还是大兴土木?如果说只是不负责任地将天下之变归咎于一个皇帝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不能让人深刻体会到秦之民的水深火热。在知道秦民的痛苦之前,还需要知道秦法的前世今生,一个国家机器是如何组成的。
秦朝本质上贯穿的是两个人的思想,一个是商鞅的思想,其次则是韩非子的思想,而秦朝的主要核心不过只有三点,第一点就是增强管控,第二点则是增强汲取资源的能力,最后就是不承担义务,极力回避。当然从这里看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对此我也将这三点拆分进行描述,让大家可以从内部去知道一个真正的秦朝,穿越到千年前设身处地的做一回秦民。
强化管控和强化汲取
其实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而秦朝为了实现这两点,也针对性地提出了管理办法,那就是从授田制出发,接着配套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商鞅变法时就实行了一个制度授田制,秦国的百姓只能够接受国家赐予的土地,但是只有使用权力,却不能作为你自己的私产。至于得到多少授田,则是根据你的社会身份以及军功来判断。
秦始皇
比如最基本的百姓每一户人家可以得到百亩土地,有军功的百姓则是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增加田产。正所谓落叶归根,土地在古代一直都是百姓生存的根本,也是主要的生产渠道,当田地和百姓一经捆绑,自然而然也就方面了秦吏的管控。
商鞅提出的授田制
简单举例,一个寻常百姓对自己的田地可不是只有简单的种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反更像是现在办公室的绩效考核。比如庄稼是否有过雨水的灌溉,灌溉的面积是多少,有没有受到虫害和自然灾害,这些细节都要全部及时上报给当地的管理,除此还要具体署名和具体日期。这番光景是不是像极了现在公司的绩效考核?每天的日报和工作计划。除此之外百姓们还需要按时按点,也就是说你勤快了不行,懒惰了也不行。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出门种地,等到了规定时间再回来,要是提早了或者是迟到了,都属于犯法。
除此之外秦国百姓做了分类,分为自耕农和农奴,自耕农就是通过授田制得到土地的寻常百姓,而户籍制度确定了他们的一生。其次则是农奴,农奴丧失了自己的自由,一生只能在国家管理的田地里工作耕种,所有的一切,包括生活所需和生产工具,也是归朝廷一统分配。而这样的定量生活,自然也是朝不保夕,生活困苦。
秦朝士兵
但可恶的是,因为前者对田地的管控到了极致,一般的自耕农也面临着随时成为农奴的困境。每一个地方都有着具体的考核标准,赋税要求,而下部官吏也会将这些压力交给百姓。但天灾人祸和古代生产方式的落后,不要说保障赋税,正常温饱有时候都是难题。而因为实现不了赋税要求,也就被降格为农奴。
所以秦时期为了汲取采取的极端管控已经到了如此地步,百姓似乎扮演的角色只是成为秦这个战争武器的螺丝钉,只能将自己的生命余热全部奉献。那么百姓能不能逃呢?秦朝时期的思想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要说你的户籍已经被记录在册,周边的邻居因为隐瞒不报也要遭遇惩罚。就算是你逃跑成功,但何处能收留你呢?无土无粮无依靠,最终也只是末路一条。这也就难怪贾谊说“而民毒苦之甚深,故陈胜一动,而天下不振。”
回避义务
接下来则是秦法之中对义务的回避,在秦朝的不断压榨和汲取之下,秦民一直以来都是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状态。但此时的皇帝还在大兴土木,在咸阳修建着华丽的宫殿。早在秦始皇时期对百姓的赋税已经是到达了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二,也就是全国百姓所能得到的只有三分之一,《汉书·食货志》里有一句话很好的表达了这一点“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秦国士兵
到了胡亥时期,这一现象不但是没有好转,还将更大的压力交给了秦民。但是胡亥征发无完人守卫咸阳,但是条件却是不给任何的吃喝,所有生存所需都要秦民自己自备。可想本身就已经是男子力耕不足粮饷的状况,现在主要劳动力为朝廷效力了,还要自备粮食。家里没有了生产来源,还要额外支出,这会是一番怎么样的光景?
睡虎地竹简
按照考古云梦睡虎地的木牍上,其实就有这一记载。一名士兵给自己家的书信里急切寻求衣服,表示再不送衣服来自己就要冻死了。事后连续用了三个急字,其中隔着两千多年的无可奈何和困苦,想必依然能够让人冰冷刺骨。所以秦一个偌大的帝国,不断地汲取和管控,到头来却不愿意为自己的士兵添一件衣裳,这种程度的义务也不愿付出,这也就是为什么天下苦秦已久的根源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