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李广难封为何不是汉武帝的问题?汉承秦制以军功封爵

  飞将军李广是西汉名将,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都深受重用,也是抗击匈奴的一代大将。但对于李广来说,可能他一生最遗憾的一件事就是没能封侯,虽然他的功绩不如卫青、霍去病,但李广的名声也是让匈奴畏服,所以才有“飞将军”之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那李广为什么到死没未能封侯呢?感觉李广真的差那么一点点运气,历史上有太多机遇无法预知,如果李广能够在一两场大战中运气好上那么一点,可能结局就完全不同了。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飞将军,李广一生充满了传奇,但也留下了很多谜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李广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却为何始终无法封侯?考古发现的汉代竹简,从侧面揭开这一千古之谜,颠覆了传统认知。

  关于李广难封,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李广缺乏机会,汉武帝认为李广运道不好,所以不让李广参与大战。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跨越大漠远征匈奴,原本不让李广参加,但李广三番五次申请,无奈之下汉武帝就同意他出任前将军。

  然而,根据史书记载,卫青却受汉武帝指使,不让李广直面匈奴单于,就因为李广运道不好。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于是,卫青率公孙敖等直扑匈奴单于驻地,让李广从东路出兵合击,但东路迂回绕远,而且缺乏水草,势必不能并队行进。最终,李广迷路,错失了一次立功封侯机会,因为迷路导致没能按时合击匈奴,李广不想被刀笔吏询问,所以就拔刀自刎了。

  传统观点认为,以李广之勇武,汉武帝如果给予机会,那么李广封侯指日可待,绝非后世文人所想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悲情。然而,考古发现的很多汉代竹简,却从侧面揭开李广难以封侯的真正原因。

  虏可七九骑入卅井辟非燧。虏可八十余骑从塞外驰来。胡虏卅余骑犯塞。见虏三四百骑。虏四骑,止都仓西放马,六十余骑,止金关西。虏可廿余骑,萃出块沙中,略(掠)得日迹卒赵盖众。虏可九十骑如甲渠止北,略得卒一人,盗取官三石,弩一稾,矢十二,牛一,衣物无数,司马宜昌将骑百八十二人从都尉追。

  与此同时,汉代竹简中的匈奴入侵,没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即传统观点中的“秋季劫掠粮草过冬”,而几乎是每一个月都会发生。

  因此,从汉代竹简中不难看到,匈奴小规模的入侵数不胜数,属于日常性的侵略战争,就比如后来辽夏对宋朝的“打草谷”一样,匈奴人把汉人当成肥羊,哪天心血来潮,一些匈奴人就会前往抢劫一番,这种侵略抢劫可能是上层组织,也可能是牧民自发行为。

  那么,这与飞将军李广有何关系呢?

  其实,由于汉匈之间最常见的战争,就是竹简中记载的这一类小规模劫掠,作为边郡太守40余年的李广,一生“大小七十馀战”,多数应该就是应对匈奴劫掠的反击战。需要说明的是,李广身为边郡太守,自然不会参与每一次反击,所以70余次不算少了。

  关于李广边郡生涯,史书上还有一奇怪记载:李广仿佛是救火队长一般,在北方边郡来回转。结合匈奴害怕他而称他为“汉之飞将军”,和以上竹简中的内容,不难有这么一个推测,即李广极其擅长小规模反击战,一旦到了某个地区做太守,那么匈奴就不敢来劫掠,而会去其他地方,于是过一阵子,汉武帝就将他“调往重灾区灭火”,由此才会在北方边郡来回转。

  如果这一推论正确,就说明李广擅长应对小规模战争,而不擅长大规模作战,自然军功有限,而汉承秦制以军功封爵,那么李广难封就不是汉武帝的问题了,而是自身缺乏足够能力。

  对于这个推测,史书记载也佐证了这一点。

  公元前129年,李广以卫尉作为将军,第一次率领万人骑兵进击匈奴,最终却战败被俘。虽说有客观原因,遭遇的是匈奴优势兵力,但身为主将却被俘,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公元前123年,李广又调任为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很多将军杀敌俘敌都达到封侯标准,唯独李广部队却没什么功劳。

  公元前120年,李广率四千骑兵,张骞率1万骑兵,兵分两路。随即,李广遭遇匈奴左贤王4万人,而张骞迟到一天,最终李广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此战李广军功和罪责相当,没有封赏。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最终李广“军亡导,或失道”,没能及时与卫青合击匈奴单于。

  由此可见,不是汉武帝没给他机会,而是李广在大规模作战指挥能力上,还是存在不少欠缺。

  当然,李广运道也的确不太好,总是遇到优势敌军,这就不好解释了。毕竟,有时候运气就是运气,但有时候能力决定运气(比如迷道这件事,为何卫青霍去病等人从未迷道?)。正因如此,不少学者指出“李广难封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这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客观事实。

  总得来说,从李广出道之日起,几乎就是一个“斗将”,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勇武出众,而非“帅将”或“大将”。冲锋陷阵,李广可以;指挥大军,李广不行。

  程不识和李广一样,都是汉朝边郡名将,但程不识评价李广是虽然士兵甘心为他拼命,但“李广治军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就无法阻挡了”。显然,李广这种治军,更适合率领小规模作战,大规模作战不严格规定怎行?

  其实,明朝戚继光对此看的很透彻,所谓“偷马打帐房得功,视此为备边之长策,及至大举而入,便谓此必不可交锋,必不可堂堂相对”,李广经常打小规模反击战,习惯与此,久而久之,就不会“堂堂相对”。然而,没有堂堂相对的大仗,李广又何来封侯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