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都已经告老还乡了,朱元璋为什么还将他灭族
李善长退休时已76岁了,手里连兵权都没有,每天下田种地,为何朱元璋还要将他灭族?对李善长被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有一句民间谚语叫:“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当然,诸葛亮和刘伯温成就的不同也并不能只是怪罪两人的智谋,与他们的时代背景的不同,所侍主公的不同,国力强弱的不同也有很大的关系。
刘伯温本是元末进士,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时,官居江浙省元帅府都事的刘伯温因为曾经讨伐方国珍而被方国珍记恨,在方国珍被元朝招安后贿赂当地大小官员报复刘伯温,害的刘伯温险些殒命,在元军大将脱脱帖木儿的帮助下才逃回浙江青田老家。
从那以后刘伯温便看穿了元庭的腐败无能,留在家中隐居,直到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的时候,才在李善长的引荐下前往应天府成为了朱元璋的谋士,其实李善长并不喜欢刘伯温,因为李善长曾经和刘伯温一样是元庭下的士子,只是刘伯温考中了进士,李善长却落榜了,因此李善长待见那些考上了元庭进士的人。
但刘伯温的才学确实让李善长惊叹,因此李善长本意是邀请刘伯温来协助自己辅佐朱元璋,也就是以他李善长为主,刘伯温为辅,没想到经过一系列事件后,朱元璋反而更加相信刘伯温了起来,以至于刘伯温甚至能在议事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与李善长分庭抗礼。
对于朱元璋而言,能同时拥有刘伯温和李善长就如同同时拥有了卧龙凤雏一般,是一件好事,洪武元年公元1367年九月,还是吴王的朱元璋因为平吴的功劳,封李善长为宣国公,《明史·李善长传》记载:吴元年九月论平吴功,封善长宣国公。改官制,尚左,以为左相国。
而刘伯温直到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才被封为诚意伯,并且第二年刘伯温就告老还乡了,本来两人的关联也就到此为止了,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朱元璋虽然允许刘伯温告老还乡,却不允许他离开应天,导致了后来刘伯温惨死和李善长被定罪等一系列事件。
李善长有一位心腹,名叫胡惟庸,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喜欢结党营私,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七月,因李善长推举,胡惟庸任右丞相,四年后,胡惟庸任左丞相,为百官之首,可到了这个地位的胡惟庸却开始专权起来,朱元璋兄弟徐达告胡惟庸御状,胡惟庸便指使徐达家仆告徐达谋反,与御史中丞不合,竟将其毒杀。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正月下旬,虽然告老还乡却一直留在应天的刘伯温病重,朱元璋派胡惟庸去看望,其实朱元璋是直到胡惟庸与李善长和刘伯温不和的,因此胡惟庸与李善长商榷后会错了意,竟然擅自修改药方,几日后,刘伯温风寒加重,病死在家中。
虽然一直有传言是李善长和胡惟庸害死了刘伯温,但也只是传言,朱元璋查不下去自然也就没查了,没想到这反而让胡惟庸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愈发狂妄起来,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九月,占城国来人进贡,因为没有个胡惟庸送礼,胡惟庸竟然敢不报告朱元璋。
后来事情败露,胡惟庸与礼部互相推脱,导致朱元璋不喜,胡惟庸被判罪,可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他即位后冤杀了那么多人却一直放纵的胡惟庸竟然因为这件事谋反,胡惟庸找到李善长说明此事,李善长回应道:“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可以看到,李善长既没有支持胡惟庸,也不去揭发他,反而是告诉胡惟庸等几年,等自己死了再起事,可没想到随后胡惟庸便因为叛徒告密被诛杀,这时候朱元璋还不知道李善长参与了进来。
直到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蓝玉抓获封绩,但以蓝玉为代表的淮西勋贵在李善长的指示下将封绩藏了起来,两年后,事情败露,封绩被朱元璋截获,李善长曾经知而不报的事情被披露,‘胡党’案时隔十年后再次被翻出,株连三万余人,其中就包括已经告老还乡的李善长。
纵观李善长一生不难看出,李善长虽然才华不俗,但居心不良,除了刘伯温以外,明初许多意外身死的大臣都被指和李善长有关,还喜好结党营私,从最初拉拢刘伯温,到后来和胡惟庸相交甚密,胡惟庸死后又和蓝玉等淮西勋贵勾搭在一起,不是中枢,胜似中枢,也难怪李善长最后告老还乡时已经七十有六了,朱元璋也没放过他,将其整族株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