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掌权后为何没有除掉张廷玉?原因是什么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胤禛被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雍正是在九龙夺嫡中脱颖而出的皇帝,争夺皇位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狠手辣,我们有目共睹,不过上位之后,雍正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为政有道,也称得上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代好皇帝。尽管由于猜疑心重,以及出于巩固皇权的目的,他曾清除了大量在父辈时期就地位突出的功臣,但却留下了张廷玉这一名臣。
被雍正亲自下令清除的功臣中,尤其以年羹尧最为出名。这名清朝名将骁勇善战,雍正能够端坐皇位,有他一份不可或缺的功劳,所以于雍正而言,说是左膀右臂都不为过。因此在雍正二年(1724)入京后,年羹尧得到了雍正的特殊宠信。
可是位高权重,手中甚至还掌握有军权的年羹尧愈加狂妄,不仅目无国法,而且忽视君臣之道,日渐轻视皇权,大有随时造反之意。所谓“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鼾睡”,被公然蔑视皇权和威严,自尊心强如雍正的眼中怎能容得下这号人物,不过他的心中早已有了谋划,于是继续放任年羹尧,只待最后一举清算。
雍正清算功臣基本都可以归因于功臣的权力渐大,甚至功高盖主,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因此这也说明对于前朝的功臣也有没被雍正清算的例外,张廷玉便是这个例外。
张廷玉出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的安徽桐城,为大学士张英的次子,他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考中进士,入宫为官,成为清廷中侍奉过三代君主的汉臣。张廷玉为人陈恳,肯吃苦能做事,因此在康熙朝时已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天下吏治,而到了雍正继位后,更是先后受任为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又拜保和殿大学士,及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帮助雍正完善了军机处制度。
雍正初登基时,曾亲自考察身边大臣,选取留任自己身边要职的官员。朝堂上,雍正一眼就相中了“气度端凝,应对明晰”的张廷玉,后来又因为他的稳重和能力不凡不断对他进行提拔,最终使张廷玉达到了汉臣在清廷中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
雍正有个特点就是不喜欢任用科举出身的官员,并认为“师生同年联络,寻私灭公,有的读书人经常发表惊世骇俗的歪理邪说,这个危害最大。”雍正并非不愿意采用知识分子,但他从心底担心科举出身的知识分子善于相互包庇,形成同党,最后对政权造成危害。因此雍正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将事务交给自己信服的人去处理。
但是雍正又对文秘工作有很高的要求,毕竟他的为政风格就是细致繁琐,巨大的工作量必须有合适的人为其分担完成。张廷玉谨慎细致,也不张扬跋扈,竟意外成为了雍正心中的理想人选。
而后在紧密相连的工作中,雍正对张廷玉工作的认可逐渐变为君臣之间的深厚情谊。曾有一次张廷玉因病请假,雍正便在朝中开玩笑称,大学士张廷玉如朕的手臂,如今他患病,朕的手臂也跟着痛了几天。雍正对张廷玉的重视还体现在每逢自己精力不济或是身体抱恙而无法完成工作任务时,只要接到密旨都会传递给张廷玉,让他着手处理,雍正晚年回忆起张爱卿,都会感叹:“彼时在朝臣中只此一人。”
由于张廷玉的工作特殊,又深受雍正重视,所以其每天都是没日没夜的工作,一天去找三次雍正都是家常便饭。张廷玉小心谨慎,就像是要将自己化为雍正在朝政上的影子似的。雍正和张廷玉的相处时间很长,以至于有一次张廷玉回家探亲,还不到一周,雍正就能写信暗示他赶紧回来,信中还格外深沉地写着“我和你本是君臣,但情同密友。”
张廷玉在朝廷中多年,了解雍正变化无常的心情,也明白雍正反感一切拉帮结派的行为。所以在他的地位登峰造极时,一听闻儿子张若霭考中一甲三名探花,便立刻吓得向雍正叩首,请求皇帝降低儿子的名次。雍正问为何?张廷玉恳切地回答“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望鼎甲,官宦之子不应该占天下寒士之先。”一席话可谓是说到了雍正的心坎中了,于是下令将张若霭的名次改为二甲一名,并特意将此事公布于谕旨中,以嘉奖张廷玉的高风亮节。
张廷玉在朝中任职期间,从没因为获得了雍正的信任就肆意谋取私利,而且朝中大臣对他基本都是一致的好评。他身为雍正的秘书,几乎参与到了当时每一项重大决策的部署中,而他所知道的朝中的机密与雍正对等,同时也只有雍正能跟他共享消息。与年羹尧不同的是,张廷玉在工作中一切遵从雍正的意愿办事,性格温和儒雅,从不张扬,实乃雍正能够托付信任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