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民王是什么样的封号,他们的地位和待遇如何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清代民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清代的“民王”是个什么封号?有什么地位和待遇?
“民王”的本意是“民众之王”,与封建社会正统意义上的帝王不同,是指在民间自号为王的人,例如陈胜、李广、张角这类农民起义领袖。
在清代,“民王”成为一个正式的封号。
很多人会诧异:清代有铁帽子王、亲王,怎么没听过有“民王”呢?
清代的“民王”,是对非宗室封王者或者被削去宗籍之王者的称呼。
最具代表性的“民王”,是爱新觉罗·胤禩(禩同祀,是祀的异体字。雍正帝即位后,因忌讳而改名为允禩)。
他是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帝的异母弟,也就是影视剧《康熙大帝》、《雍正王朝》里大名鼎鼎的“八阿哥”、“八爷”。
堂堂亲王胤禩,为什么会变为“民王”呢?
这与康熙皇帝在位期间的诸子夺嫡有关。
这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争夺皇位继承权的精彩大戏,很多人都了解。在此不赘述。
在经过持续几十年的明争暗斗之后,康熙帝第四子胤禛继位,原本呼声很高的胤禩及其“八爷党”落败。
康熙去世、胤禛即位雍正帝这段过渡时期,为了稳定大局,拉拢人心,雍正帝先后将胤禩列入总理事务大臣,进封为和硕廉亲王,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
胤禩受到雍正帝的极度优宠。
例如仅以“和硕廉亲王”的高贵身份,以《大清会典则例》的记载,每年就可享受白银一万两的待遇。这份收入在当时是妥妥的巨款。
胤禩以贤能著称,才干出众,在皇室和朝廷的人缘也不错。雍正帝重用他,也是实至名归。
然而这只是雍正帝迫于情势的缓兵之计。毕竟胤禩曾经是势不两立的夺嫡对手,何况功高盖主是大忌。
由此,胤禩的优宠地位维持了不到一年,雍正帝的地位稳固之后,便开始秋后算账了。
雍正元年(1723年),也即正式主政开始,雍正开始削弱胤禩的亲信势力。
而且,经常对胤禩负责办理的事务指责、训斥。
从而,胤禩逐渐被孤立,威望一路下降。皇室、朝臣们为了自保,要么与胤禩划清界线、断绝来往,要么落井下石,帮雍正收拾胤禩。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觉得时机成熟了,便逐步加大对胤禩的处罚力度。
首先,在正月,以结党妄行的罪名,将胤禩等几名皇族人员革去黄带子,由宗人府除名。
对于这个处罚,清代官方史册都有明确记载。
例如《清史稿·世宗纪》记载:
集廷臣宣詔罪状皇八弟胤禩,易亲王为民王,褫黄带,絶属籍。”
再如《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记载:
二月,授允为民王、不留所属佐领人员。凡朝会,视民公、侯、伯例,称亲王允裸。”
这里明确记叙了胤禩被从亲王改为民王。
这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被削夺皇室宗籍之王的爵位,不能享受“亲王”的高贵待遇。
第二,褫黄带、絶属籍。
黄带子是清代皇室的标记。剥夺黄带,也就是从皇室档案里开除出列。
也即,这个“民王”只有“王”的空头名号,而且不是皇室人员,实质为平民。
紧接着,仅过了一个月,雍正帝加大处罚力度。
《清史稿·世宗纪》记载:
革其妇乌雅氏福晋,逐回母家;復革民王,拘禁宗人府,敕令易名,名曰阿其那。”
《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记载:
诸王大臣请诛允。上不许。寻命入作领:介改名阿其那,子改菩萨保。”
这里记叙了几个信息:
第一,将胤禩的“民王”称号剥夺,囚禁于宗人府,勒令改名为“阿其那”。
也即仅过了一个月,胤禩连“民王”称号没有了,还被囚禁。
阿其那,是满语“akina”的音译,据说是“狗”的意思。胤禩被迫改名为“阿其那”,可见连人格尊严也没了。
第二,亲属受到连带处罚。
将胤禩之妻革去“福晋”,休回母家,也即成为平民之女,还被休了。
他儿子弘旺,被改名为“菩萨保”。这是满文pusaboo的汉译音,是“菩萨保佑”之意。这个名字没啥明显贬义,但也不是好名字。
也即,胤禩的“民王”称号仅拥有了一个月就被革除,丧失名誉、地位、人格尊严,而且亲属也受到连累。
然而这还没完,过了约三个月,五月十七日,雍正召见诸王大臣,以长篇谕旨,历数胤禩、胤禟、胤禵等人的罪行。
六月初一日,雍正将这三人之罪状颁示全国,其中列举胤禩罪状四十款、胤禟罪状二十八款、胤禵罪状十四款。
至此,胤禩从皇帝继承人热门人选,到尊贵亲王,再到民王,很快成为通报全国的罪人,一路从云端跌落深渊。
这种过山车式的人生遭遇,极大的侮辱性、伤害性,使得胤禩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不过好的一点是,诸王大臣议请将胤禩等罪人处斩,雍正帝没有应允。也许他心里有所顾忌吧。
想必胤禩已经深深体验到了“伴君如伴虎”、“荣华富贵终究是一场过眼云烟”的道理。
近几个月之后,九月初八日,胤禩因呕病发作,死于监所,享年仅45岁。
清代的著名“民王”仅当了一个月,几个月后就草草结束了离奇而短暂的人生。
不过约五十年后,到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以胤禩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至此算是为胤禩平反,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