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王允诛灭了董卓,为何也导致了汉朝的覆灭呢?

  提起东汉,王允绝对是个绕不过去的存在,为何?因为成也王允,败也王允。东汉末年,奄奄一息的东汉帝国,因王允对乱臣贼子董卓的成功诛杀,而呈现出一缕复兴的曙光,可又因王允的致命失误,而使这最后一缕曙光转瞬即逝,并最终把东汉王朝送进了坟墓。

  01

  王允无疑是个聪明人,自小就好学长进,不甘人后,文武兼修,及至成年时,已出落成一个远近闻名的人才。彼时,相人界的大咖郭林宗一见王允,即称其有“王佐之才”。我们的“王佐才”19岁时,就被地方官吏推举为晋阳郡郡吏,用现代话讲,是个负责治安事务的中层。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允,一出手就将剑锋指向了贪官污吏。

  彼时,晋阳郡有个名为赵津的小官吏,这货的主子是皇宫里颇为当红的宦官,依仗着这棵参天大树,赵津在当地横行霸道,鱼肉百姓,为所欲为,除了正经事不做,其他不正经的事都做。一心想找“事”的王允,怎能放过这撞到枪口上的猎物?在掌握了赵津一系列“不凡”表现的证据后,王允招呼也不打,自作主张,直接将赵津绑赴刑场一刀给咔嚓了。赵津的主子得知后,一张奏状将王允告到了汉桓帝的面前,是非不分的桓帝,二话不说,当即将王允的顶头上司——晋阳太守刘质拿下,送进了大狱,不久刘质即被折磨致死。既坑人又坑“爹”的王允自觉心中有愧,亲自扶灵将刘质送还家乡安葬,守灵三年后,才返回了自己家乡。

  因赵津一案,王允收获了大把的名声。不久,吉人吉相的王允就得到朝里某位高官的关照,得以官复原职。因赵津一案,连累自己的顶头上司入狱并至死,按说复官后的王允本应吃一堑,长一智,有所收敛,可重新上任的王允不仅没有丝毫的顾忌,反而变本加厉,仍保持着一副不屈不挠见谁灭谁的二愣子做派。

  这样的做派想不惹事都难,很快,王允便惹恼了一个人。东汉一朝,卖官鬻爵一直是个顽疾,在朝中,桓帝、灵帝等几任皇帝亲自操刀,忙得不亦乐乎,地方上的一众贪官污吏更是不甘落后。王允的同乡有一个名叫路佛的混混,名佛,行却不佛,这货从小就娇生惯养,无德无识,仗着家里有几个臭钱,公开地向太守王球行贿,也想过把官瘾。见钱眼开的王球本就是个贪官,毫不推辞地收下路佛的银子后,立马给路佛安排了一个闲差。眼里容不进沙子的王允,怎能容忍这种肮脏的交易?他找到王球,当面揭露路佛的不佛行为,说到动情处,竟把王球也捎带上,在指责其贪赃枉法的同时,还把王球以往的一些“好人好事”全都抖露了出来。王允是痛快了,但王球却恼了。恼羞成怒的王球,利用手中的权力,不由分说,立马将王允捆起来,投入了大牢,准备说杀就杀。

  02

  王球的顶头上司——刺史邓盛,早就听说王允是个人物,得知王允的遭遇后,立即快马加鞭,亲自跑到太守府将王允救出,并安排王允在刺史府中任别驾从事。感激不尽的王允,啥也不说,将满心的感激落实到了行动上,终日埋头工作,“白加黑”,“五加二”,使尽浑身解数,一心一意为恩公邓盛效劳尽力,邓盛在深感欣慰的同时,又极力向朝廷举荐王允。很快,王允就被朝廷三公同时征召,并以司徒高第征为侍御史。

  运气来了真是挡都挡不住,这不,黄巾起义爆发,鉴于王允的一贯表现,东汉朝廷特意选拜王允为“扫黄”一线——豫州刺史,率领重兵讨伐黄巾军。王允初次领兵打仗,就充分展示出非同一般的军事才干。战斗过程中,他亲自披挂上阵,立马挥刀,大显身手,一举将豫州一带的黄巾军击溃。稍后,又与其他将领共同主持受降数十万黄巾起义军。后因得罪了宦官中常侍张让,而遭到其打压,这才不得不退隐江湖。

  几年后,王允再次时来运转,受到大将军何进的青睐,并先后出任从事中郎,河南尹等要职。

  公元189年,董卓废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王允被拜为太仆,不久迁任尚书令。转过年,王允又替代杨彪担任司徒一职。

  就在王允不断升迁的同时,大权在握的董卓也紧锣密鼓开始了一系列篡汉的操作。继废帝后,他又毒杀太后,排斥异己,培养亲信,统收兵权,控制朝廷,为所欲为。以匡扶天下为己任的王允看在眼里,急在心中,私下里,想方设法联合朝中的反董力量,聚谋策划,起誓发愿,摩拳擦掌,试图扳倒董卓。可当时的董卓不仅握有重兵,且党羽众多,势力强大,如果正面出击,无异于以卵击石。有鉴于此,王允调整思路,以退为进,采取曲线救国的战术。在董卓面前,王允低眉顺眼,毕恭毕敬,百般迎合,耷拉着耳朵装孙子,以换取董卓的信任。不得不说,王允不仅在军事上有两下子,在表演上也极具天赋,一次次地假装顺从,很快便赢得了董卓的信任。董卓见王允对自己忠心耿耿,毫无二心,遂把王允当作了自己的心腹亲信,倍加信任,大小朝政,也全都托付给了王允。

  03

  公元192年春天,全国连降大雨六十日,天下大涝。王允和杨瓒、士孙瑞等人借救灾之机,紧急商议谋杀董卓的行动方案。董卓爪牙密布,戒备森严,而且董卓本人身壮如牛,力大无比,一旦失手,后果难料。王允提议,可以安插内应,里应外合,杀他个措手不及。不久,细心的王允发现董卓与他的心腹——义子吕布之间积怨颇深。胸怀大义的王允,冒着极大的风险,秘密召见了吕布,一番火力侦察再加说服动员,还有一脸的泪水,最终打动了吕布,吕布甘愿作为内应。

  公元192年四月,汉献帝大病初愈。朝廷百官在未央宫集合,恭祝天子龙体安康。事前,在王允的策划下,吕布派自己的老乡李肃等人带领十多名心腹亲兵,化妆成宫廷侍卫,埋伏在宫殿侧门的两旁。当董卓大摇大摆地出现在侧门外时,立即遭到潜伏在门后的李肃等人的突然袭击。董卓急呼吕布,早有准备的吕布应声而出,挥剑刺向董卓,一脸懵懂的董卓只翻了几下白眼,便一命呜呼。董卓被杀后,王允“录尚书事,总朝政”。

  作为朝廷总管和首要功臣的王允,自然受到了汉献帝的嘉赏和朝野人士的一致称颂,自我感觉良好的王允也因此而飘飘然昏昏然起来,俨然以功臣和救世主自居,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势。《后汉书》中载:“(董)卓既歼灭,(王允)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意思是,王允认为董卓已被诛除,天下再无敌手,可高枕无忧。每次朝会,一改往日谦和恭让之态,板着救世主的面孔,正襟危坐,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因此,朝臣及下属皆对其敬而远之。

  尤其不应该的是,当时的大儒、左中郎将,也就是高阳乡侯的蔡邕,只因对董卓表示了些许的同情之色,便被脾性见长的王允所不容,立马将其送进了大狱,任凭众位朝臣怎么劝说,王允皆充耳不闻,一意孤行,并于不久后将蔡邕斩杀。不用说,王允的这一愚蠢之举,就像一缸冰水将一干大臣的热心浇了个透凉。

  04

  此时的东汉政权可谓危如累卵,岌岌可危。董卓虽除,但其麾下的旧部余党,还军权在握,蠢蠢欲动。特别是董卓的嫡系凉州兵,战斗力极强,且对董卓忠心耿耿。因此,如何处置凉州兵,是关系王允本人和东汉政权生死存亡的当务之急。王允一开始试图削夺董卓残部将领的军权,取缔凉州兵,后又优柔寡断,在取缔与安抚之间犹豫不决,错失了良机,反被董卓余部李傕、郭汜等抓住机会反戈一击,最终,不仅王允脑袋搬家,也将东汉王朝最后一次复兴的机会白白葬送,直接导致了东汉政权的覆灭,王允也由功臣沦为了罪人。这真应了一句话:“耽误你的不是运气和时机,而是你数不清的犹豫。”

  王允的悲剧再一次昭示人们:胜利不可复制,常胜将军也不常在,胜利与胜利没有必然的联系。每一个敌手或每一次战斗都不同于以往,如果仅凭一套战法包打天下,一味地躺在功劳薄上,陶醉迷恋于过往的胜利,孤芳自赏,自高自大,不可一世,而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自思自省,那么以往的胜利和经验不仅不能化作胜利天平上的砝码,反而可能成为裹足的枷锁和障碍,并最终使一个聪明者走向愚钝,使一个胜利者走向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