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是东吴的栋梁之臣,为何他的评价却不高呢?
三国乱世涌现出了一批名将名士,而其中东吴更是人才辈出,东吴自古就有“江东子弟多才俊”的美誉。不管是楚汉时期的霸王项羽、还是三国时期的小霸王孙策皆是出于此地。在孙吴这边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也是很多,如周瑜、鲁肃、陆逊等等,这些人都是在演义中能够耳熟能详的人物,然而历史上东吴还有一个顶梁柱级别的人物,他就是张昭。为何张昭的名气不然其他的江东才俊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张昭。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张昭年少时便好学,与琅琊人赵昱、东海人王朗一道闻名又互为友好。张昭成年后曾被举荐为孝廉,但他认为自己的能力还需要提升,于是推辞掉孝廉这一称号,继续潜心钻研学问。后来适逢东汉末年,为了躲避战乱,张昭选择逃往江南,当时孙策在江南割据一方,在听说张昭来的时候,马上就找到了他,并且孙策对张昭极为礼遇,就想密友一样无话不谈,之后更是被孙策拜为长史和抚军中郎将。孙策的领地上几乎所有重要的事务都由张昭经手,为孙策的初期发展和规划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不过可惜的是孙策还未能施展其报复,就被人刺杀,临死前孙策嘱托孙权说:“内事托子布,外事全赖公瑾”。这里的子布说的就是张昭,从这遗言也可以看出孙策对张昭的看重和信任,所以张昭也算的上是托孤大臣了。孙策去世后张昭仍然忠心耿耿的辅佐的孙权,稳定东吴的局势。
张昭为东吴政权的稳定立下了大功,按理说这样的重臣肯定会受到重用,然而实际上很多人对他的评价并不好,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赤壁大战前,张昭曾经劝谏孙权主动投降,是“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对于这种屈辱求和的人物,人们往往轻视。很多人认为张昭是为了名利才选择投降的,其实不然,从他年轻多次拒绝举荐就可以看出张昭并不热衷名利。而且赤壁之战最后能赢也是由很多因素在里面的,不以成败论英雄,不管士气、军队数量,曹操都是压倒性优势,单从战略上分析,张昭的主降其实并没有错,主战其实更倾向于一搏,赢了自然高收益,输了可就什么都没了。而且考虑到江东的众多百姓,贸然开战相当于致万民于水火之中,把这当成他的污点其实真是冤枉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