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古代大臣的上早朝制度有多严格?能吃早饭吗?

  上朝这种固定的君臣之间商议国事的模式,最一开始出现在了春秋时期,当时因为素质和制度的问题,根本不像是现在影视剧当中看到的井然有序,相反的春秋时期上朝制度十分严格,大臣们官帽上面附带的两块玉片必须垂下来。这个东西的学名叫做充耳,有点像是掌嘴的意思。

  充耳的作用说白了还是约束臣子们的,告诫他们不要左顾右盼,因为是玉石,所以只要是一动就会发出清脆的声响,这样不但是自己的脸疼,重点是也会吸引到别人的目光。这种制度到春秋战国时期上朝的时候还有一种特殊的配置,那就是专门用的玉石打官员们的脸,当时臣子的站位是固定的,都是按照职位的高低进行排序的,在中国一直讲究右为上,所以古代的故事当中,有一句就十分的特别,蔺相如为上卿,在廉颇之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蔺相如的职位比较高。

  时间到了汉朝,礼仪讲究的也比较多了,上朝的官员每一个人都必须持有入门证,有了这个证件只能保证官员可以进门开会了,至于站位还是很有讲究的,三师下来才是三孤。三师说的就是太师,太傅,太保,三孤说的就是少师,少傅,少保。这些文官,至于武将的顺序就是诸侯王,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这也告诉我们,在汉朝武官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到了唐朝之后的站位就更加的讲究了,文官站在左边,武官站在右边,除了这种变化之外,还有一种就是一品官员不怎么上早朝,一品大员不是官职而是一种荣誉,是一品官员的人主要就是一些老官员了。

  时间到了明朝,上朝的官员比起之前的所有朝代,都要多很多,基本上官员的调动也要丰富和密集很多,所有站位也不会一成不变,但是为了不将秩序因人员调动所弄混,官员们上朝都是有制度表的。

  到了清朝之后,这个事情就比较好理解了,文官武将不用每天来上朝,皇帝一般见到的人都是内阁学士,这种小型的会议,多少有点像是听证会的意思,至于影视剧里见到的大型会议和叩拜,只有在过年节的时候,或者是重大事件的时候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