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东吴生存的唯一选择真的只有杀关羽,夺荆州吗?

  每当一提起东吴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为什么在杀害关羽之后,吕蒙也突然死了?

  没有传说、没有阴谋,吕蒙就是病死了而已。

  所谓的传说,指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观念:吕蒙由于背信弃义、偷袭盟友,所以遭受天谴;

  至于阴谋论,即由于心虚理亏,孙权过河拆桥、卸磨杀驴,暗地里弄死吕蒙以缓解与刘备的关系。

  天谴自然是不存在的,权当一乐;阴谋论虽然目前很有市场,但可惜也并不合逻辑。这里有个看似荒谬的概念:

  东吴拿下荆州、除掉关羽,孙、刘联盟才会更加稳固,这是东吴生存的唯一选择

  。

  政治是务实而阴险的,江湖义气只存在于小说。孙权背刺关羽,可以说是理直气壮、无比英明,根本不存在心虚、背锅之说。

  孙刘联盟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利益的诉求,涉及到政权生存的相互需要。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双方的联盟关系才最稳固?互相离不开对方的时候,即:若靠一家之力,绝对扛不住曹魏的情况下。如果有一方能够凭借一己之力硬钢曹魏,那另一方也许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很有可能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因此,站在东吴的视角上来看,一个相对弱小,却又具备一战之力、能对曹魏进行牵制的刘备,才是自己最理想的盟友;两弱抱团对抗一强,这种关系才最稳固。

  那我们看看,在背刺关羽之前,双方的实力走向态势。

  当初鲁肃把荆州借给刘备的理由,史书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江东、刘表多年对立,东吴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化所占的荆州之地;面对北方的巨大压迫,东吴必须借助刘备集团的实力、在荆州的人望和号召力,来对曹操进行牵制。所以孙权才把江夏郡和大部分南郡“借”给了刘备。此时的局势,自然是刘弱、孙强,双方感情和睦、同仇敌忾。

  而当刘备夺下蜀地后,其综合实力已经呈现出与孙权分庭抗礼之势,所以东吴立即上门要地;吃到嘴里的肉,哪可能吐出来?鸡贼的刘备想以“取凉还荆”的借口来敷衍。

  但孙权也不傻:你丫要是真的拿下凉州,到时胳膊比老子的大腿都粗,我巴结你都来不及,怎么可能要地?

  于是双方剑拔弩张,一向斯文的鲁肃差点跟关羽打起来。好在此时传来曹操攻取汉中的消息,刘备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识相的把长沙、桂阳让给了孙权,双方重归旧好。

  在接下来,刘备以法正为谋主,倾益州之力,竟然硬生生从曹操手里夺下了汉中,一扫多年来无法单独战胜曹魏的晦气,不仅思想上神清气爽,实力更是得到了暴增!所以刘备兴奋得连头衔的法理性也不管了,第一时间自封汉中王。

  汉中、益州、大半荆州,此时的刘备集团,已经沿着隆中对的思路稳步前行;而东吴的扩张方向只有一个:北方,这难度显然太大了。因此,此时孙、刘实力对比的天平,再度向刘备倾斜。

  看到盟友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孙权的心里其实是纠结的:“你都能单独对抗曹操了,是不是不需要我了?”不过,刘备在汉中之战毕竟占据了主场之利,而且还倾尽了全力,姑且再观察些时间。

  但襄樊之战就不一样了。关羽以区区偏师,竟能取得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让曹操考虑迁都避其锋芒的辉煌战果。如果按这种局面发展下去,刘备师出汉中、拿下关中陇右,将完全具备与曹操单独抗衡的实力;届时关羽依仗占据长江、汉水之利,顺流东下吞并江东,搞不好天下将变成南北分庭抗礼之势。

  因此,当关羽在相反奋战之时,也正是孙权的焦虑感最强烈之际。这个时候,刘备或者关羽的态度,就显得尤为关键。

  但要命的是,就历史记载来看,刘备集团从未体现出对盟友的丝毫尊重,也没有根据对方的心态变化进行过哪怕一丝的安抚。至于关羽是怎么羞辱孙权和东吴的,正史和演义差不多,这里就不再赘述。

  因此,即使冷静、斯文如鲁肃,也对关于这位暴躁老哥心怀不满。比如当初他对吕蒙心怀轻视,但当对方提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并且“为肃画五策”后,鲁肃立即主动与其结交,深深叹服。

  因此,但看到刘备集团高歌猛进、自己面对曹操屡屡受挫时,东吴上下向蜀汉开战的计划已经提上日程;但若关羽平日里主动与盟友交好,甚至可以向刘备请示适当让利,那么,也许孙权也许不会采取背刺这么激进的措施。

  可惜的是,此时蜀汉的鸽派诸葛亮远在成都,东吴的文明人鲁肃也已去世,暴躁老哥关羽甚至在樊城大捷后干出了强取东吴湘关粮草的霸道举动,孙权如果再不有所动作的话,估计队伍也没法带了。

  但要从下游攻击荆州,理论上并不轻松,何况关羽确实是一名带兵打仗很有一套的虎将。这时的吕蒙,无疑解决了孙权的燃眉之急。

  吕蒙胆子大,15岁时就从军杀人;为人霸气、有魄力,被小吏侮辱,就敢拔刀雪耻;进取心强,讨伐黄祖时,他亲手砍掉对方大将陈就的脑袋;极富谋略,跟着孙权在濡须口时,“数进奇计”,让曹操非常别扭。

  最关键的是,吕蒙能够深刻领会孙权对关羽的担忧,他急领导之所急、想领导之所想,不仅提出了具体操作方案,坚定了东吴上下动手的决心,还亲自带兵出马,干脆利落的干掉了一代虎将关羽、兵不血刃拿下荆州。若说吕蒙是一代名将,一点都不夸张。

  至于说孙权害怕刘备复仇、所以拿吕蒙当替罪羊,那也太小看三国的政治家了。孙权夺荆州,就是为了削弱刘备,维持两弱抱团的局势,这是东吴生存的前提;同时,曹魏是对此也是喜闻乐见的,毕竟打击了刘备的嚣张气焰、解除了襄阳之忧,何况还阉割了蜀汉单挑曹魏的能耐。

  因此,孙权的心里一点都不虚。最理想的结果:刘备鉴于曹魏强大实力的威胁,吞下这个苦果,忍气吞声继续与自己合作;

  退而求其次,刘备迫于内外压力必须找东吴讨回场子,那也不怕:首先,自己不一定输;其次,就算自己落败,曹魏也不会坐视刘备崛起,必定会动真格的抄他的后路,对此刘备不会不好好斟酌。

  杀掉吕蒙求和?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双方都不是小孩子,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尊重只会源于实力。历史上那么多战争,哪次是通过自断双臂实现和平的(也许宋高宗是例外)?孙权今后还要对抗曹魏,如果杀掉吕蒙这位大功臣,让将士寒了心,以后谁还会卖命?

  每当一提起东吴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为什么在杀害关羽之后,吕蒙也突然死了?

  没有传说、没有阴谋,吕蒙就是病死了而已。

  所谓的传说,指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观念:吕蒙由于背信弃义、偷袭盟友,所以遭受天谴;

  至于阴谋论,即由于心虚理亏,孙权过河拆桥、卸磨杀驴,暗地里弄死吕蒙以缓解与刘备的关系。

  天谴自然是不存在的,权当一乐;阴谋论虽然目前很有市场,但可惜也并不合逻辑。这里有个看似荒谬的概念:

  东吴拿下荆州、除掉关羽,孙、刘联盟才会更加稳固,这是东吴生存的唯一选择

  。

  政治是务实而阴险的,江湖义气只存在于小说。孙权背刺关羽,可以说是理直气壮、无比英明,根本不存在心虚、背锅之说。

  孙刘联盟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利益的诉求,涉及到政权生存的相互需要。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双方的联盟关系才最稳固?互相离不开对方的时候,即:若靠一家之力,绝对扛不住曹魏的情况下。如果有一方能够凭借一己之力硬钢曹魏,那另一方也许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很有可能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因此,站在东吴的视角上来看,一个相对弱小,却又具备一战之力、能对曹魏进行牵制的刘备,才是自己最理想的盟友;两弱抱团对抗一强,这种关系才最稳固。

  那我们看看,在背刺关羽之前,双方的实力走向态势。

  当初鲁肃把荆州借给刘备的理由,史书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江东、刘表多年对立,东吴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化所占的荆州之地;面对北方的巨大压迫,东吴必须借助刘备集团的实力、在荆州的人望和号召力,来对曹操进行牵制。所以孙权才把江夏郡和大部分南郡“借”给了刘备。此时的局势,自然是刘弱、孙强,双方感情和睦、同仇敌忾。

  而当刘备夺下蜀地后,其综合实力已经呈现出与孙权分庭抗礼之势,所以东吴立即上门要地;吃到嘴里的肉,哪可能吐出来?鸡贼的刘备想以“取凉还荆”的借口来敷衍。

  但孙权也不傻:你丫要是真的拿下凉州,到时胳膊比老子的大腿都粗,我巴结你都来不及,怎么可能要地?

  于是双方剑拔弩张,一向斯文的鲁肃差点跟关羽打起来。好在此时传来曹操攻取汉中的消息,刘备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识相的把长沙、桂阳让给了孙权,双方重归旧好。

  在接下来,刘备以法正为谋主,倾益州之力,竟然硬生生从曹操手里夺下了汉中,一扫多年来无法单独战胜曹魏的晦气,不仅思想上神清气爽,实力更是得到了暴增!所以刘备兴奋得连头衔的法理性也不管了,第一时间自封汉中王。

  汉中、益州、大半荆州,此时的刘备集团,已经沿着隆中对的思路稳步前行;而东吴的扩张方向只有一个:北方,这难度显然太大了。因此,此时孙、刘实力对比的天平,再度向刘备倾斜。

  看到盟友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孙权的心里其实是纠结的:“你都能单独对抗曹操了,是不是不需要我了?”不过,刘备在汉中之战毕竟占据了主场之利,而且还倾尽了全力,姑且再观察些时间。

  但襄樊之战就不一样了。关羽以区区偏师,竟能取得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让曹操考虑迁都避其锋芒的辉煌战果。如果按这种局面发展下去,刘备师出汉中、拿下关中陇右,将完全具备与曹操单独抗衡的实力;届时关羽依仗占据长江、汉水之利,顺流东下吞并江东,搞不好天下将变成南北分庭抗礼之势。

  因此,当关羽在相反奋战之时,也正是孙权的焦虑感最强烈之际。这个时候,刘备或者关羽的态度,就显得尤为关键。

  但要命的是,就历史记载来看,刘备集团从未体现出对盟友的丝毫尊重,也没有根据对方的心态变化进行过哪怕一丝的安抚。至于关羽是怎么羞辱孙权和东吴的,正史和演义差不多,这里就不再赘述。

  因此,即使冷静、斯文如鲁肃,也对关于这位暴躁老哥心怀不满。比如当初他对吕蒙心怀轻视,但当对方提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并且“为肃画五策”后,鲁肃立即主动与其结交,深深叹服。

  因此,但看到刘备集团高歌猛进、自己面对曹操屡屡受挫时,东吴上下向蜀汉开战的计划已经提上日程;但若关羽平日里主动与盟友交好,甚至可以向刘备请示适当让利,那么,也许孙权也许不会采取背刺这么激进的措施。

  可惜的是,此时蜀汉的鸽派诸葛亮远在成都,东吴的文明人鲁肃也已去世,暴躁老哥关羽甚至在樊城大捷后干出了强取东吴湘关粮草的霸道举动,孙权如果再不有所动作的话,估计队伍也没法带了。

  但要从下游攻击荆州,理论上并不轻松,何况关羽确实是一名带兵打仗很有一套的虎将。这时的吕蒙,无疑解决了孙权的燃眉之急。

  吕蒙胆子大,15岁时就从军杀人;为人霸气、有魄力,被小吏侮辱,就敢拔刀雪耻;进取心强,讨伐黄祖时,他亲手砍掉对方大将陈就的脑袋;极富谋略,跟着孙权在濡须口时,“数进奇计”,让曹操非常别扭。

  最关键的是,吕蒙能够深刻领会孙权对关羽的担忧,他急领导之所急、想领导之所想,不仅提出了具体操作方案,坚定了东吴上下动手的决心,还亲自带兵出马,干脆利落的干掉了一代虎将关羽、兵不血刃拿下荆州。若说吕蒙是一代名将,一点都不夸张。

  至于说孙权害怕刘备复仇、所以拿吕蒙当替罪羊,那也太小看三国的政治家了。孙权夺荆州,就是为了削弱刘备,维持两弱抱团的局势,这是东吴生存的前提;同时,曹魏是对此也是喜闻乐见的,毕竟打击了刘备的嚣张气焰、解除了襄阳之忧,何况还阉割了蜀汉单挑曹魏的能耐。

  因此,孙权的心里一点都不虚。最理想的结果:刘备鉴于曹魏强大实力的威胁,吞下这个苦果,忍气吞声继续与自己合作;

  退而求其次,刘备迫于内外压力必须找东吴讨回场子,那也不怕:首先,自己不一定输;其次,就算自己落败,曹魏也不会坐视刘备崛起,必定会动真格的抄他的后路,对此刘备不会不好好斟酌。

  杀掉吕蒙求和?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双方都不是小孩子,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尊重只会源于实力。历史上那么多战争,哪次是通过自断双臂实现和平的(也许宋高宗是例外)?孙权今后还要对抗曹魏,如果杀掉吕蒙这位大功臣,让将士寒了心,以后谁还会卖命?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东吴上下成功达成了目标:既扩充了实力、将防线往西推进,又干掉了蜀汉的头号对吴鹰派,还让对方从此更加离不开自己。从这个角度来看,后来蜀汉灭亡后,东吴还能存在那么久,吕蒙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