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刘备到底是什么样的,刘备是真君子还是假仁义
你真的了解刘备形象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不知从何时开始,刘备“伪君子”的形象愈发深入人心了。
熟读三国演义的鲁迅曾说了两句话,一是诸葛亮多智近妖,二是刘备长厚似伪。确实,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对刘备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得其“仁德”的形象过分夸张,以至于外人看来有如作伪。
不过三国演义向来是七分真三分假,不足以作为评价一个人物的证据。正史上的刘备到底是真君子还是假仁义,我们必须从史书上来寻找答案~
蜀国的旧臣陈寿在《三国志》中这么形容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这句话其实并非凭空得来,而是有众多事实依据的。
刘备早年跟随公孙瓒对抗袁绍立了大功,公孙瓒便表他做了平原相,但在平原国中刚好有个叫刘平的看不起刘备,就雇了刺客行刺。结果刺客见了刘备在平原的仁德治理,心悦诚服,遂放弃了刺杀。
后来刘备来到荆州投靠亲戚刘表,这一呆就呆了七八年,以至于“髀肉复生”。期间,刘备结交了自己生命中的一大贵人——诸葛亮!
诸葛亮则在隆中为刘备制定出了“三分天下”的国策,其中尤以夺取荆州、益州为重,若要行此策,那就意味着刘备要背叛好心收留自己的刘表!
刘备当然是拒绝了!结果,次年刘表病重,去世之前有意将荆州让贤给刘备,刘备于心不忍,再次拒绝。
刘表病死,曹操遂南征荆州,刘备跟诸葛亮被逼无奈逃亡时,诸葛亮又劝了一句:“攻琮,荆州可有。”但刘备依旧还是一句:“吾不忍也。”
逃亡江陵之时,刘备又遇上同样逃亡的百姓,有人劝阻刘备不要多管闲事,刘备叹息:“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于是一路护卫着百姓,逃到了江陵。
此时的刘备其实一直都是名符其实的仁义之辈!看似刘备因仁德而失了本可唾手而得的荆州,却也因为仁德收获了大量人心,荆州士族纷纷投靠在刘备帐下,将对抗曹操的希望寄托在刘备身上!自此刘备才算是钱、才到位,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小班底,拥有了在乱世中割据一方并称霸天下的资本。
于是,刘备的“仁德”就开始慢慢变味了!要知道,此时的刘备已经五十多岁了,如果还是这么“仁德”,那么大丈夫建功立业的抱负何时才能实现?
因此在庞统劝刘备夺取汉室宗亲刘璋的益州的时候,刘备明显表现出了犹豫,在“仁德”和“取天下”之间徘徊,但最终还是听了庞统谏言,发兵取益州。
而后刘备入蜀的种种措施,也表明其态度在慢慢转变着,发行“直百钱”聚敛民间财物,以不救关羽为名杀义子刘封,以立刘禅为储……
但哪怕身为帝王,刘备也没有完全忘记自己心中的那一份“仁德”:夷陵之战大败后,蜀汉大将黄权走投无路,只好投靠曹魏,刘备听闻后,感叹:“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并没有杀尽黄权一家,反而待之如初,黄权之子甚至还被予以重任。
反观曹魏一方对待襄樊之战战败的大将于禁的态度,明面上安抚,背后却恶意羞辱,逼得其自杀身亡,死后还被恶谥为厉侯,就能知道刘备的这一份“仁德”有多么难能可贵了。
纵观刘备的前半生,仁德之名当之无愧!而其后半生,因帝王霸业不得不有所取舍,心中的那份仁德,才慢慢变得浮浮沉沉,时显时隐。
如今在很多游戏中,刘备都是仁德的君王象征!比如在策略游戏卧龙吟中,刘备就是蜀国的一位主公将!
刘备的技能“鼎足三分”可以同时增加队友士气、降低敌人士气,并让己方获得两回合的从龙效果。
其专武“雌雄双股剑”的专属技能“皇裔”能够在游戏开场就大幅度提升己方其他武将攻击力,“桃园”则能够在第二回合为己方武将进行回血!
蜀国主输出的武将有很多!比如号称“凤雏”的紫将庞统,其技能“灭世天雷”能够在一回合内就打出大量的伤害,而刘备的作用就是大幅度提升己方输出武将的能力,并以“回春”抬高血线,保证持续输出能力!
亲爱的各位读者,你们对刘备还有什么有趣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