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胡惟庸案为什么持续了十年才彻底完结?朱元璋有什么目的?

  你知道胡惟庸案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提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抛开他的治国建树不说,单单滥杀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兄弟们”,就常常让人将其与汉高祖刘邦相提并论。

  其实,朱元璋和刘邦除了草根出身的背景相似之外,开国初年的内外环境也是极为相似的。

  明朝建国初期,经济萧条、外敌伺机而动。于是,朱元璋效仿西汉当年的做法,减免赋税,鼓励农业,刺激经济,铲除异己。后人虽然都说朱元璋没有文化,但也不过是底子差,后来在征伐途中若不是不断补课,哪能服众?

  然而,刘邦建国后的做法,未必没有给朱元璋启示。有人做过统计,当时刘邦的异姓王,最后只剩下了长沙王吴芮偏于一隅。可朱元璋时代呢?除了早死的常遇春、邓愈外,也就是汤和、李文忠得以保全。

  其实,不看人数只看结果,朱元璋和刘邦所追求的目的应该是一致的,就是:自家王朝的“独霸天下”。朱元璋虽陆续除去了一些开国功臣,但这两个大案基本将他原来的“老底”给一网打尽了。一个是蓝玉一案,涉诛15000余人,另一个就是胡惟庸一案。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反”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反之罪,处死了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

  都知道,朱元璋时期,先后委任了四位宰相,分别是:李善长、徐达、汪广洋和胡惟庸。而他们四位,也是明朝唯一的四任宰相。因为,在胡惟庸一案后,宰相制度被废除,皇权得到了加强。有人说,四位宰相中只有徐达善终。但根据史载,徐达是食用了朱元璋御赐“蒸鹅”,几日后病亡的。而其余的人,可以说皆因胡惟庸而亡。

  先来看看《明史》是如何说胡惟庸的,说:他对待官吏“生杀黜陟”,甚至“不奏径行”。还说刘伯温之死,是胡惟庸下的毒手。于是,就有人提出了“疑点”:一个暴毙于洪武八年,一个洪武六年拜相洪武十三年被诛,这似乎存在着一些矛盾。

  我们来补充一下常识,《明史》是清朝的官修史书,跨朝代的编撰者和前朝宰相胡惟庸有仇吗?当然没有。也因此,胡惟庸一案横跨十余年,屡屡让后人研究此案,去分析朱元璋的动机。

  洪武十二年,胡惟庸因刑事案件被捕入狱。此后,有人指证胡惟庸谋反被诛杀。十年之后,因其它案件,胡惟庸又被扣以“逆谋”大罪。自此,涉案人员达3万余人,封侯者22人,包括胡惟庸的保举人李善长。

  对此,有人提出了疑点,死后十年才发现胡惟庸“意图不轨”吗?胡惟庸虽然有能力,但他犯了朱元璋的大忌即“专擅行政”,难道皇帝不清楚这一点吗?为何在李善长推举他时,还照用不误?原因不难分析,皇帝想用胡惟庸来制衡李善长。

  从后面朱元璋“一怒废宰相”可以看出,朱元璋就是想“独揽大权”,不让宰相这个职位对自己构成威胁,后来,发现这个效果并不好。

  而胡惟庸熟悉政事后开始“专权”,门下集结了不少人。当时,胡惟庸未必想“谋反”,但心中未必没有“异心”。以至于,朱元璋除去胡惟庸成了一个必然结果。因为,胡惟庸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

  《明史》记载,胡惟庸曾利诱徐达家人福寿,想让他诬告徐达,反被人举报。但“奇怪”的是,徐达不追究,连皇帝也不过问。从这可以看出,朱元璋在纵容这种行径,换句话说,就是借他人之手除去心中的“大敌”。

  其实,朱元璋的权欲极重。这些人虽然可以和他纵横战场,但却不能与其“共享天下”。于是,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手轻松“除去”了徐达和刘伯温的势力。只是可惜,胡惟庸却忘记了兔死狐悲。若是他也能像汤和一样,主动“交权”,或许可以免于一劫。

  可能会有人问:为何在胡惟庸一案中,有人已死多年仍被“追做同党”?甚至,李善长退居二线,都未能幸免于难。

  其实,这只是朱元璋“斩草除根”的心里作祟,他要保障后代子孙没有任何威胁。后来,解缙、冯国用二人替李善长“伸冤”,皇帝居然没有责罚。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只是在利用胡惟庸一案,“顺势”除去了他那帮厉害的“兄弟”。

  至于,胡惟庸一案为何在十年后才得以彻底完结,因为,朱元璋已经完成了“以点代面”的打击计划,而这个“罪证”不过是一个“总结”了。

  其实,朱元璋从一个藉藉无名之辈一路厮杀最后坐拥天下,“排除异己”并不是他的弱项。试想一下,历史上有几个皇帝愿意与功臣“共治国家”。在皇权至上的体制下,注定了臣子是没有话语权的,这和那些家奴们又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