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古代闹饥荒时,为什么灾民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宁可吃草根啃树皮?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饥荒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牡丹亭》有写道:“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这里边的充饥靠画饼来实现,看似玄幻,实则有效。而这种效果的主要实现方式就是心理暗示,想象画出来的饼正一口一口被自己吃掉。

  不过,现代人已经很少有人会陷入这样的窘境,只要肯做事,到哪儿都能混口饭吃。然而,古代的人类并没有这样的条件,他们的就业有限,土地也大多数是地主的,碰上灾害比较大颗粒无收的时候,百姓就只能想别的办法来填饱肚子。

  等到第二年收获的时候才能过上好日子。有意思的是古代的捕捉打渔力度远不及现在,按理说河里应该有大量的鱼虾,为什么灾民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宁可吃草根啃树皮?

  事实上,灾荒要看这些百姓生活在哪儿。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老百姓基本上不会受饥荒影响,对他们来说,粮食只是其中一部分收获,要填饱肚子,他们大可以上山打猎。这些野味也能帮助他们成功渡过灾荒时代。然而,那些生活在北方平原地区的百姓就比较遭殃了。

  他们所耕种的土地本就不是自己的,所以在拥有这块土地的耕种权之前,他必须给地主缴纳租金,除此之外,官府也会用各种理由来向百姓收税。所以,这些百姓所收的粮食可以说是一半交了租金,一半交了官府,剩下一点儿只够给自己吃到第二年收获的时候,根本就难以支撑偶遇的灾荒年。

  为了活下去,也为了摆脱这样的困境,他们就不得不吃草根啃树皮,更有甚者还会用观音土来充饥。所以当代年轻人戏谑自己穷得只能吃土其实也是真实的历史事件。饥荒年代,国家也会分派一些赈灾官员下到各处灾害发生之地,给他们送去粮食,当然这些还是比较幸运的灾民。大部分的粮食分发集中在县城镇上,因为这里人比较多,方便分发,因此那些居住在乡下的老百姓就只能拼了命似的往城里挤。

  虽然城里有赈灾官员过来,但有些地方还是得不到全面帮助。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这个赈灾的人贪墨了一些东西,另一方面可能就是确实灾难太过严重,而县城里的余粮和他们带出来的赈灾粮食根本就不够。当然,这是最为倒霉的情况,皇帝自然会派一个他最为信任的人下去,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古代发生灾难之后,官府是最快做出反应的人,当然这里所说的还是那些清正廉洁的好官。在北宋时期,有一个崇阳的县令张咏就是这样的人。他在当地推行种植桑树,一开始百姓还抱怨他,不过很快旁的茶叶种植户破产了,只有他们还能用自己养的蚕丝来生活,他们这才意识到上头的官是为了他们好。这之后百姓对他十分爱戴。

  这样的好官自然在升迁路上一路畅通,很快他就升任杭州知府。不过,这一次他在杭州遇到了饥荒,这里的百姓为了养家糊口竟然贩卖私盐。要知道,在古代,贩卖私盐可是重罪,这些百姓被抓住以后也非常害怕,掉脑袋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但张咏抓住他们之后,仅仅只教训了他们几句,就直接把他们放了回去,不仅是老百姓,就连他的属下都十分震惊。张咏这才跟他们解释说,这些老百姓卖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饥荒时代没有经济来源,也没有食物,若这时惩治他们,只会起反作用,等到灾害过去了,他们有了粮食,自然就不会去卖盐了。

  果不其然,到了秋天丰收的时候,张咏对贩卖私盐下了禁令,这以后杭州贩卖私盐的人竟然少了不少。而张咏的做法被传出来以后,也被大家所歌颂。而灾害高发地其实大多在北方,因为南方的水资源着实要比北方更丰富,其粮食产量也要比北方更多,但北方的人口众多,一旦闹饥荒,就是好几百万人的灾难。他们为什么没有去打捞鱼虾呢?

  原因之一是北方河流有限,并不是所有地方的灾民都能遇到鱼虾丰富的河流,其次,灾民本就非常饥饿,打捞鱼虾可是个力气活,他们根本没有力气完成这项活动。而相比较于这些在水里不可见的鱼虾,那些触手可及的野菜树皮就好弄得多,他们只需要花一两个小时,就能收获满满一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