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用人方针是怎样的?他手下有哪些人才?
曹操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对于曹操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千百年来,有过无数的褒贬和评论,人们不但记录他的生平事迹,而且将他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军事指挥才能、驾驭人才的本能、性格与作风、文章与诗词,甚至他的狡诈与残忍,都分门别类地进行总结与归类。勾画出这位历史人物方方面面的轮廓。曹操一生征战,依靠的是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因此,对于选贤任能,驾驭人才是很重视的。
建安十五年曹操曾下《求贤令》,明确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后来,他又连续下了《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等,他要求各级地方官吏在举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也不妨,只要真有才能就行,曹操在命令中是这样说的,同时在实际中也是这样做的,一大批出身低微,甚至反对过他的人都能被吸收到他的周围,比如有个叫季阐的人,曾犯过接受贿赂,夺取人家婢女的罪行,曹操因为他有才能,不仅没有处理他,反而让他做了济北相。
综观曹操的人才。大致可分为以下三部分,一是随曹操一起起兵的毫县子弟,如夏侯渊、夏侯惇、曹仁、曹洪等人,这是曹操的基本力量,二是从敌方投奔或俘虏。投降过来的人,如武将张辽、于禁、张邰、徐晃等,文臣如荀或、郭嘉、贾诩等,不论原来如何反对过自己,只要确有其才,都尽力罗致于门下,三是四方前来投效之人士,如李典、许褚、李通等人。
让下属推荐人才也是曹操罗致人才的重要手段,仅谋士荀或就推荐过郭嘉、荀攸、辛毗、华歆、陈群等许多人。正是依靠这些来自各方的。情况各异的谋臣武士,曹操才能称雄于诸侯之中。由于曹操在政治上实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方针,引起不少人对他的攻击,他明白,单靠暴力不能平息这种攻击,也不可能解决这场政治思想领域的是非之争,为了笼络人心,安抚部下,曹操下了一道《让县自明本志令》,反复表明他没有代汉的野心,争取社会同情。
这篇文章从曹操本人年少时讲起,一直讲到他举义兵讨董卓,收降黄巾,平定北方。接着就一再表示自己无不臣之心,最后表明他的态度。要他放弃军权回乡养老,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一篇反映他生平探讨其思想发展的重要文献,特别是那句“假若国家没有我,不知道要有几人称帝,几个人称王”确实是耐人寻味。当然,这篇《让县自明本志令》,无非是一种策略手段而已。
两年后,曹操准备接受“魏公”的封号时,尚书令荀彧出面劝阻,他就怀恨在心了,后来终把这位给他立下大功的心腹谋士逼死。曹操不但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创作的诗歌保存下来的仅二十余首,纵观这二十余首诗,其中有一部分是五言诗,因为曹操的诗歌多表现了战争的残酷,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被后人称之为“诗史”。
他的《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对酒当歌》、《蒿里行》、《古寒行》、《却东西门行》等诗内容深刻,意境雄深,语言通俗,代表了当时创作的新倾向,也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除了诗歌之外,曹操还写了大量散文,现存的有150多篇,其文章苍劲挺拔。独具一格,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另外曹操对音乐、棋艺等方面也有一定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