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时间从北亚霸主到亡国,东突厥的形势为何急转直下?
四年时间从北亚霸主到亡国,东突厥的形势为何急转直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六世纪中叶,北亚地区发生了一次权力更迭,原先统治北方地区的柔然被后起之秀突厥所取代。在此后的数十年时间里,突厥成为了北方的新霸主。
583年,横跨整个北亚地区的突厥汗国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其中,东突厥可汗为原来突厥汗国可汗的嫡系后裔,加之其疆域又和中原王朝紧密相连,因此我们通常所称的突厥,基本都是指东突厥。
从隋朝至唐朝初期,东突厥一直是整个北亚的霸主,其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毋庸置疑。
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为了解决后顾之忧,李渊以极友好的态度和非常优厚的条件向突厥始毕可汗寻求结盟。当时始毕可汗对中原地区也有觊觎之心,但又顾及隋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因此当他听闻李渊主动寻求结盟的消息后,自然是不假思索就答应了下来。在李渊正式起兵前,始毕可汗还赠送了李渊数千匹战马和几百名突厥精锐士兵助其一臂之力。
李渊建立唐朝后,突厥人开始不断索要回报。当时的唐朝还远没有后来那么强大,国内还有许多割据势尚未平定。因此,唐高祖李渊不得不委曲求全,向突厥人赠送大量金帛财物。即便如此,突厥还是屡屡犯境,大肆劫掠唐朝的边关城镇。
626年,唐朝内部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即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通过兵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逼迫唐高祖李渊禅让皇位。自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唐太宗李世民统治的时代。
“玄武门之变”的消息传开后,隋末残存的最后一个割据势力梁师都立即向突厥颉利可汗建议趁唐朝内乱之际举兵南下,入主中原。当时东突厥正处于鼎盛时期,颉利可汗又一直有入侵中原的野心,所以梁师都的这个建议非常符合他的心意。于是他率领一支由十万人组成的突厥大军取道泾州攻向大唐王朝的“心脏”——长安。
唐太宗非常清楚突厥的狼子野心,但以当时唐朝的实力,想要击败这支突厥大军难度非常大。为了保存实力,唐太宗采纳了大臣提出的“空府库”建议,用整个国库的金帛财物作为条件,换取突厥退兵。颉利可汗在南侵过程中与唐军有过几次交手,他也意识到要啃下唐朝这块“硬骨头”绝非易事,于是便同意了唐太宗开出的条件。后来唐太宗在提到这次事件时,忿忿不平地称之为“渭水之辱”。
当时东突厥正处于鼎盛时期,加上又从唐朝勒索到了大量财物,按理说应该如虎添翼。然而,在此次事件发生后不久,东突厥的实力却反而急转直下。
627年,臣服于东突厥的薛延陀、回纥、拔野古等游牧部落相继起兵反抗突厥统治。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同年晚些时候,一场罕见的大雪灾席卷突厥境内,导致大批牲畜死亡,之后便引发了大规模饥荒。
628年,颉利可汗的侄子突利可汗因未能成功镇压反叛部落而遭到颉利的鞭笞,此举让突利心中充满怨恨。同时,不少突厥贵族也因为颉利可汗大量提拔粟特人处理行政事务,导致他们地位受到严重挑战而心怀不满。于是,一场东突厥内部的阴谋行动就慢慢滋生开来。
为了扳倒颉利可汗,突利可汗派人与唐朝方面取得联系,请唐朝出兵,这显然就是突厥版的“引狼入室”。由此可见许多人为了自身的权势和地位,往往会把国家大义抛诸脑后。
唐太宗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没有答应突利可汗的请求,但他乘机派出军队攻灭了梁师都,统一了隋末以来的割据局面。之后,唐太宗又以经济援助等手段,扶持那些反抗颉利可汗的势力。没过多久,颉利可汗就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629年,唐太宗认为唐朝的实力已足以碾压突厥了。于是,他派名将李靖、李勣兵分两路攻打突厥。此时的突厥内忧外患不断,完全不复当年的风光。在唐军强大的攻势下,突厥人节节败退。630年初,颉利可汗被唐军俘虏,东突厥灭亡。
从鼎盛到亡国,东突厥仅用了四年时间。除了天灾这些不可抗力的原因外,颉利可汗这个领头人没有协调好内外关系才是导致这场大败局的罪魁祸首。颉利可汗被俘后押送至长安成为了政治人质,虽然唐太宗赐予田宅让他衣食无忧,但颉利可汗还是在悔恨交加中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几年。634年,颉利可汗在长安去世,终年五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