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唐朝宰相裴度,唐宪宗制衡之术的牺牲品,他的结局如何?

  大家好,说起唐朝宰相裴度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唐宪宗时,唐朝藩镇割据,节度使把持一方,朝局十分混乱。大臣们纷纷浑水摸鱼,想谋取其中利益,在这样病态的朝廷上,却衍生出以裴度为首的忠臣。

  裴度以匡扶朝局为己任,却被奸邪小人刺杀,差点丢掉性命。几经辗转裴度坐上宰相之位,他一心帮助唐宪宗却被奸臣暗算,他本以为皇帝会帮助自己,可没想到皇帝听任大臣排挤他,此时裴度才知道,自己只是唐宪宗制衡之术的牺牲品。

  裴度刚入仕,魏博镇节度使田兴便开始兴风作浪,朝廷中人只顾保全小我,一时之间拿不出主意。就在唐宪宗百感交集之际,裴度站了出来,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敌营,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田兴效忠皇帝。经此事后,裴度平步青云进入中枢,这便是裴度立下的第一大功。

  元和九年,淮西镇彰义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其子吴元济瞒而不报,暗中接管军政事务,时判官杨元卿察觉吴元济有谋反之心,密报朝廷。唐宪宗得知后,立刻派严绶讨伐吴元济,此刻吴元济早已准备充足,严绶连连战败。

  为稳定军心,唐宪宗派遣裴度去行营慰问士兵,裴度到行营后,暗中观察各路将领排兵布阵情况。回朝述职时裴度回禀唐宪宗,李光颜有勇有谋能当大任,如果让李光颜统军,必有所成。果不其然,唐宪宗任用李光颜后,连连收到捷报。知人善用,这便是裴度为唐朝立的第二大功。

  朝廷对淮西战争的看法分为两派,一个是以武元衡、裴度为首的主战派,另一个是以李师道为首的主和派。主和派大多是节度使,他们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多次上书请求唐宪宗赦免吴元济,然吴元济挑战唐宪宗威严,唐宪宗自然不会原谅他。

  李师道谋士说:“天子平淮西仰仗的是武元衡,杀了武元衡天子自会罢兵。”李师道思量若杀了武元衡,朝臣肯定会因畏惧劝皇帝退兵,而且朝廷再无人可用,可谓一举两得,为永绝后患,他又派出刺客要将裴度一起除掉。

  元和十年,武元衡刚出靖安坊,就被刺客取了首级。此时从通化坊走出的裴度,也首当其冲被刺客连砍三刀,裴度无处躲避,昏死在了水沟里,刺客料定裴度身亡,匆匆离开。幸好裴度戴着毡帽挡住了致命一刀,又有护卫拼死相救,这才保全了性命。

  裴度遇刺一事轰动了朝堂,大臣们果然如李师道所料,要求皇帝退兵并罢免裴度。唐宪宗为体现仁君风范,怒斥群臣:“我用裴度一人,足以破淮西、淄青二贼。”

  就此,裴度一举当上了宰相。为稳定军心,裴度立下“与贼势不两立”的誓言,亲自到前线督战。裴度一举彻底改变了北线诸君颓然的面貌,彻底扭转了战局。

  飞鸟尽,良弓藏,裴度为唐宪宗,为唐朝立下大功后,虽获得了应有的奖励,但唐宪宗对他的态度却大不如前。裴度为匡扶正义,多次与唐宪宗的近臣发生冲突,唐宪宗虽然未偏袒近臣,却在心里埋下了对付裴度的种子。

  失去了价值的裴度树大招风,惹来群臣攻击,唐宪宗不仅不出手相助,反而横叉一脚,在多股势力的操控下,裴度最终被外放河北。

  裴度虽贵为宰相,却只是唐宪宗的一枚棋子,伴君如伴虎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