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明朝开国功臣,朱升最后的下场怎么样?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二十五岁的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朱元璋入伍后,因作战勇敢,机智灵活,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又因打仗时身先士卒,得了赏赐也全部分给部下,很快在军队中树立起了威信,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更是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朱元璋为妻,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爱将。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更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之后在与元军作战之时,郭天叙和张天佑相继败死,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至正十八年(1358年)冬,朱元璋一路攻城掠地,又以重兵包围婺源,却“久拒不下”,听三军总管、大将邓愈说,这里有个隐士朱升,是个有学问、有影响的人,相当于诸葛亮。朱元璋微服从连岭出石门,亲临其室访问大计,朱升之后向朱元璋献的三个计策也成为了朱元璋之后创基立国的策略。
朱升,字允升,安徽休宁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文学家,明代开国谋臣,为池州学正,后弃官隐居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1358年冬,年近六旬的朱升在石门遇到了三十岁的朱元璋,这一次相遇,将为朱元璋之后的扫灭群雄夺取天下提供了关键的指导策略,其作用不亚于刘备“三顾茅庐”请教诸葛亮。朱升一开始呈交三个计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从战略上提出创基立国的策略,朱元璋深以为然。依靠着这三条策略指导,
朱元璋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之后朱元璋又攻占盛产稻米的太平、芜湖两地,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公元1356年,元朝的水军在采石矶被朱元璋歼灭,集庆城里元军投降,朱元璋胜利进入集庆。他将集庆改名应天府,从此有了一块比较稳定的有发展前途的根据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池州、胡大海克处州徽州,缪大亨克扬州徐达克常州常熟,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
完成了高筑墙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最后是缓称王,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明末群难如张士诚、陈友谅等纷纷称王称帝之时,朱元璋感到自己力量还不够强大,所以尽管此时占据浙江、四川、湖广的张士诚、陈友谅、明玉珍等已纷纷称王称帝,朱元璋还只默默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在金陵,仅仅称吴国公而已,朱元璋并没有和他们一样,而是积结力量准备消灭最危险的敌人陈友谅。1363年,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但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也在突围时中流箭而死,随后陈友谅的势力范围被朱元璋全部吞并。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张士诚多次的交战中,朱升在军事上提供了大量的谋略建议,为消灭元朝,统一中原,建立明王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并在三年之后率军平定张士诚,又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平了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至此江南地区已经尽入朱元璋的掌中。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升被授予侍讲学士、中顺大夫。同年十月,朱元璋令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并攻克元大都,元朝结束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升被召至皇城应天府继续充当谋臣,朱升所处地位与“开国元勋”不相上下,朱元璋称赞朱升“为人老实,是老成贤达中的英杰”,晋升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知制诰衔,凡军政机密均与之相商。因为朱升年纪较大,朱元璋特免他朝谒。洪武二年(1369年),七十一岁的朱升以年迈和“祭扫祖茔”为由告老还乡,辞官隐居。朱元璋感念他的功绩,意欲重封,但朱升执意退隐。朱升退隐时并未回老家休宁,也没有去原隐居地安徽歙县石门,而是携带着夫人涉江沂淮地方,抵东海转至西溪胥宇,并在南龙港建了房屋。洪武三年(1370年)朱升病逝,时年七十一岁。虽然朱升知道明哲保身,激流勇退,但他的儿子却没有这样的运气,其子朱同于洪武十三年举人材,授吏部司填充员外郎,寻升礼部右侍郎,洪武二十六年坐蓝玉案,赐自缢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