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朱宸濠的叛乱平息后,为何明朝不在出现藩王之乱?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宸濠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朱宸濠为什么会选择在正德皇帝时期造反呢?主要原因是正德皇帝当政时期行为荒诞不经致使朝堂混乱,另外正德皇帝没有子嗣,导致所有藩王都觊觎皇位。而朱宸濠叛乱兵败,主要是其不得民心,实力不强,再加上刚愎自用,有勇无谋所致。

  那么朱宸濠叛乱在公元1519年被朝廷平息后,大明王朝直到公元1644年亡国,在之后的125年中为何再没有出现过藩王叛乱?

  为杜绝宗藩叛乱这种反叛事件再次重演,也为了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朝廷在平定叛乱后进一步厉行藩禁,使“宗藩不得预兵事”成为事实,大明王朝所有藩王武装被全部解除,此后120多年再也没有实力和朝廷对抗,朝廷主要做了三方面的改革。

  第一:所有藩王人身自由被严格限制

  朱元璋在册封藩王的时候,为了防止藩王作乱威胁皇权,就早已实行了对藩王的限制,明史记载:“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宗藩不得出城”。但是这种规定并没有被落实执行,朱宸濠之所以能够纠结一干兵马反叛,主要原因就是它能够四处活动,用金钱收买宠臣,招募兵勇,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宁王之乱。

  在宁王叛乱发生之前,虽然禁止藩王随便外出,但是如果真的有藩王外出被奏报给皇帝,那么惩罚也是非常轻的,皇帝得知后,无非就是让太监传旨,轻的就是训斥一顿或者申明祖宗法规,重的也就是削减藩王待遇,并无实质性惩罚。但是在宸濠叛乱之后,朝廷对藩王加强了管理,强制执行。

  第二:禁止藩王入朝觐见,杜绝藩王和朝臣的勾结

  在朱元璋和朱棣当政时期,各地藩王可以被皇帝召见,并且也有权力在京师常住,但是只从有藩王作乱之后,就严禁藩王离开封地,也就是藩王只能死在封地,决不能离开藩地半步,如果有事要和朝廷沟通,只能派人交流。藩王从生到死都必须在藩地。

  自从宁王叛乱发生后,正德皇帝对藩王的管制更加苛刻,即便是藩王派来朝廷交流的人也不能在京师逗留太久,如果逗留太久直接就拘捕定罪。史书记载“自今往后,所司趣令事完即回。有久留邸者,缉事衙门,其指实具奏,罪无赦。”

  正德皇帝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彻底割裂了藩王和朝廷奸臣的勾结,一般叛乱都是在内应外合上下勾结的情况下发生的,通过这种对藩王的严格管理,彻底孤立了藩王,所以在之后的125年中,再没有藩王作乱的事情发生。

  第三:加强对藩王的“忠心”教育

  为什么周朝也是分封制度而国祚800年,而大明分封藩王却屡遭藩王犯上作乱?根本原因就是大明藩王缺乏对大明王朝的“忠心”,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结果呢?一方面是朝廷缺乏对藩王子孙的忠心教育,另一方面是宗室子孙一出生就世袭爵位,不用读书就能有功名富贵,一切来得太容易而不知道珍惜。造成藩王子孙骄奢淫逸,傲慢不羁,懒惰自私。

  朱棣是藩王叛乱篡位称帝的,所以在他称帝后为了防止藩王篡位的事情再次发生,采用了逐层禁治的办法来管理约束下层宗室亲,让亲王自己管理教育自己藩地的宗亲子孙。但是很多藩王自身都有谋反之心,如何教育其他人忠心呢?

  宁王宸濠叛乱后,朝廷决定进一步加强对宗室的教育。朝廷选拔饱学之士,对藩王的子孙严加管教,从思想上杜绝他们滋生反叛之心。教育宗藩要效忠朝廷,企图以提高宗室自身素质来减少藩王叛逆事件发生。宸濠叛乱是大明王朝宗藩叛乱最后一例,之后一直到崇祯亡国的125年间,再也没有发生过藩王举兵反叛朝廷的事件,这当然与宗室没有军事权力,朝廷加强对宗室的限制和忠心教育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