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45万精锐被坑杀,赵国为何30年后才灭亡
对长平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长平之战赵国损失45万精锐,为何30年后才亡国?
导言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大军发生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长平之战是东汉中后期一次规模极大的战争,是那时候两大国家,赵国和秦国,为了抢夺韩国的上党这个地方而在长平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争。在战争前期,赵国大将廉颇坐阵长平,秦军久攻不下。
可是,由于廉颇的固守对策遭受了赵王的猜疑,再加之秦军派遣特工在赵国内部散播“不怕廉颇,只惧赵括”的谣言,迷惑了赵王;随后赵王便将廉颇换下来,换掉了只了解纸上谈兵的赵括,其结果便是,在长平之战中,秦军名将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五万,赵军精锐全失,再无实力抵御秦国,赵国也从原先的一流国家,沦落了二流国家。但咱们也了解,赵军这时的主力部队基本丧失殆尽,可赵国真正步入灭掉的时候,却己经是三十年之后。这又是为什么呢?
长平之战后在,赵国为何仍能存在30年
秦军在长平之战获得胜利以后,赵国的实力大幅变弱,但这却为秦国完成一统造就了资源优势。在长平之战获胜以后,白起为扩张战绩,将秦军兵分三路,命王龁带领一路精兵占领赵国的“皮牢”;命司马梗带领一路精兵北进夺得太原;白起自已则率兵一路精兵提前准备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并想在此一举灭掉赵国。
这时赵国精锐基本己经丧失殆尽,秦军锐不可当,随后占领了武安、皮牢、太原等地。但也就在这时,赵国和韩国己经体会到史无前例的威胁感,所以俩家勾结外派特使领着巨资赶赴秦国,去劝谏曾任秦国宰相的范雎。接着,范雎被赵国特使说动,便向秦王提议接受赵国的和谈条件。秦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容许韩国割垣雍,赵国割六城,达成议和。
在合同达成以后,秦王便下旨退兵,这才促使赵国免受灭国之危。可是我们要留意的是,在长平之战后,还有一场邯郸之战。但悲剧的是,在邯郸之战中,秦军被赵国与列国侵略军战胜,可是在此役之后,赵国的实力再度下降。
除此之外,赵国除开有秦国这一对手以外,北部的燕国看出赵国在两次战争中严重损失,便起了乘火打劫的思绪。而咱们也了解,赵国和燕国本来便是友军的关联,但这时燕王不管不顾抵御,妄图撕烂誓约,举兵攻赵。燕王这一举动完全惹恼了赵国的军警民,顿时间,赵国军民上下一心,一同抵御“背叛者”燕国。结果咱们也了解,赵国军民临危不惧,惨败燕国部队,并俘虏了燕国的名将乐乘,甚至于还一路打到燕国的都城蓟城。燕王见状,赶快外派特使去和赵王讲和,割让土地以后才算换来了和平。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耗了四十五万精锐,在之后的邯郸之战中也损耗了许多部队。可是要了解的是,古代战争大部分全部都是以冷兵器为主导,俗话说得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秦国在这场战争中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仅在长平之战中,秦军就损耗二十多万。在之后的邯郸之战中,秦军惨败,伤亡至少三十万。所以整体来看的话,秦国部队损耗的水平和赵国事实上全部都是差不了多大的。
所以咱们会看出,在这场两次战争以后,直至秦始皇一统六国前,秦国大部分就没有启动太大规模的战争。最重要的是,在秦昭襄王人死之后,秦国还深陷到政冶混乱当中,短短的三年的时间里就换了三位君主。在其中秦孝文王执政仅三天,秦庄襄王执政三年,直至秦王嬴政上位以后,秦国内部才逐渐趋于稳定。
但咱们也了解,嬴政继位以后,其权利并不是在自己手上,一直到秦始皇九年(前238年)的时候,才得到亲政。接着,秦始皇便打开了自已的一统之途,赵国因为借助李牧才得到在秦国的匪军下又生存了八年,可是李牧死后,邯郸便失守了。接着赵公子嘉逃跑到代城称帝,又苟延残喘了近七年的时间,直至秦始皇二十五年,即前222年,代城被秦军攻占,赵国正式宣告灭掉。
所以总体来说,赵国之所以可以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生存三十余年,其直接原因仍然在秦国的身上。秦国内部的政冶混乱,促使它没有精力去征伐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