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雍正为何要创立秘密立储?到最后又为何名存实亡了?

  很多人都不了解秘密立储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有人说清朝皇帝的能力,就像过山车:康熙比顺治强,雍正比康熙强,然后就是乾隆不如雍正,嘉庆不如乾隆,嘉庆以后,就是黄鼠狼下豆鼠子,一辈不如一辈了。

  也有人说清朝之所以出现这种过山车,始作俑者就是雍正皇帝,他要为清朝皇帝能力下降负主要责任,因为是他制定的一项制度,让清朝从乾隆开始没落,到后来一溃千里不可收拾。

  从1735年10月8日到1850年2月25日,清朝一直在执行一项制度,这项制度把封建皇权推向了极致,而关于这项制度利弊的讨论,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定论。

  熟悉清朝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在这两个时间节点上,驾崩了两个清朝皇帝,他们分别是清世宗宪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和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他们另外两个称号,大家更熟悉:雍正皇帝和道光皇帝,这两个皇帝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比较勤政节俭,他们不同点就是一个很受后人称道,另一个经常遭人吊打。

  咱们今天说的这项制度,就是雍正皇帝创立的“秘密立储”,从1735年雍正驾崩时正式开始执行,到1850年是最后一次执行——其后的皇帝不是只生了一个独苗,就是颗粒无收,立储已经毫无秘密可言。

  纵观清朝从后金算起的二百九十六年,立储制度大致有三种:从清太祖努尔哈赤钦定的“八贝勒”推选,到康熙前期的嫡长子继承,再到雍正的秘密立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皇位继承权的人越来越少,决定皇位传承的拍板这也越来越少,最后干脆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直到皇帝驾崩那天,才知道谁是继承人,在此之前,所有人都被蒙在鼓里。

  其实雍正订立秘密立储制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是被九子夺嫡骨肉相残吓怕了,生怕后世子孙也像他一样遭受这种过五关斩六将的磨难。

  1723年(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雍正龙椅刚刚坐热乎,就急忙召见王公大臣,亲笔写下了皇位继承人的名字,并且当着大家的面密封好,放在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雍正一边看着大内侍卫往匾额后面放密函,一边跟大臣们开玩笑:“这个匣子,可能要在这后面放好几十年吧?”

  雍正没想到的是,没用几十年,连二十年都没用上。1735年,也就是雍正十三年,这个匣子就打开了,因为没有人站出来反对,这项秘密立储制度就算正式实施了。

  之所以说秘密立储制度是从1735年10月8日开始实施,是因为即使到了那年10月7日,这个制度还是可以被雍正取消的——在清朝,皇帝权力已经大得没有任何制约,这一点可比受太监和文官夹板子气的明朝皇帝幸福多了。

  放下明清两朝皇权对比不说,咱们还是来从三个方面来说一下这个秘密立储制度。

  一、秘密立储制度的产生背景

  可以说雍正是清朝皇帝中的佼佼者,在勤政和反贪方面,无人能出其右,但是他荣登九五,走过的路,已经不能用艰难坎坷来简单形容了。

  康熙皇帝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所以他既不像其曾祖祖父那样尊从八贝勒推举,也不像父亲那样选一个可能长寿的儿子接班(玄烨之所以被选上,是因为他出过天花,不会夭折),而是要一心复古,“立子以嫡以长”。

  但是康熙十分看好并极力培养的嫡长子胤礽好像不太争气,或者是急于接班,或者是干不过一个大哥十多个弟弟,反正胤礽的名声不太好,最后康熙失去了耐心,两次废储,让太子之位虚悬,这才有了九子夺嫡。

  雍正能从九子夺嫡中胜出,也是费尽了心力,可不像他说的那样恬然淡漠——这倒不怪他贪恋权力,毕竟皇权的诱惑,是任何一个男人都无法抗拒了。

  雍正即使坐上了龙椅,也感觉明黄坐垫下面有锥子: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梗着脖子不服气,斯斯文文的三哥胤祉眼珠子乱转,不敢公开硬顶,就在脚下使绊子。

  雍正十分清楚:九子夺嫡时结下的冤仇,几乎已经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自己就是封他们亲王双俸也无济于事,因为即使拿十倍俸禄,也不如自己给别人发工资的感觉爽。

  兄弟成仇,是雍正挥之不去的阴影和难以言说的隐痛,更倒霉的是,他的嫡长子只活了八岁,在康熙四十三年就夭折了。剩下的弘时弘历弘昼,都不是嫡子,所以立嫡肯定无从谈起,要是立长,弘时又比弘历大,这就难办了:康熙老爷子就是因为喜欢小弘历,这才把大位传给了自己,而且他老人家好像也暗示了让我传位于弘历。

  雍正很为难:想立弘历为太子,可是他既不嫡也不长,要是学曾祖那样搞一个八贝勒推选,老八他们给我选出一个窝囊废来咋办?

  八贝勒推选搞不得,立嫡立长搞不成,雍正只能另谋出路,这出路就是秘密立储,我弄一个天不知地不知人不知只有我知的诏书,这样就能避免兄弟相残,也能断了那些朝秦暮楚的王公大臣的念想。

  于是《清史稿·世宗本纪》留下了这样的记载:“雍正元年八月甲子,召王大臣九卿面谕之曰:‘建储一事,理宜夙定。去年十一月之事,仓卒之间,一言而定。圣祖神圣,非朕所及。今朕亲写密封,缄置锦匣,藏于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诸卿其识之。’”

  由此可见,秘密立储制度,与后来的胤禩胤禟胤?非暴力不合作无关,因为这件事是雍正刚一即位就办成了,那时候老八他们表面上比较恭顺呢。

  我们可以说雍正建立秘密立储制度,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甚至他可能早就知道了康熙一定会把大位传给自己,没准儿这主意就是康熙帮雍正想出来的。

  那么雍正这条秘密立储妙计,真的很妙吗?这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二、秘密立储制度与八贝勒推举制和嫡长子继承制的对比

  秘密立储制度,真的避免了皇子之间同室操戈了吗?恐怕未必,因为《清史稿·列传七》还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弘时,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

  那么弘时为什么要被“开除家籍”呢?原因只能有一个,那就是触碰了雍正皇帝的底线,而这底线是什么,读者诸君心知肚明。

  有学者提出,秘密立储让内定的太子人选缺乏历练,仓促继位,很难一下子掌控朝局,这就不如众人推举的“贤能”更有优势。还有学者提出,秘密立储实际是“立长”“立贤”之外最不可取的选择,这叫“立爱”。

  甚至还有学者指出:不立长不立贤而立爱,这种没谱儿的事,袁绍就干过。雍正搞的这个秘密立储,并不比袁绍高明到哪去。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来进行一番比较了,关于八贝勒推举,《清史稿》的记载是“太祖以上(皇太极)为和硕贝勒,与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为四大贝勒。太祖(努尔哈赤)崩,储嗣未定(没有指定继承人)。代善与其子岳讬、萨哈廉以上才德冠世,与诸贝勒议请嗣位。上辞再三,久之乃许。”

  而《清朝全史》则有另外一种说法:努尔哈赤临终前安排了多尔衮继承汗位,因多尔衮年幼,以大贝勒代善摄政。但是努尔哈赤死后,诸子未遵遗命,皇太极在代善等大贝勒支持下夺取了汗位。

  不管怎么说,这两本史料都记载了同一件事:继任皇帝是谁,先帝说了不算,太后说了也不算,真正说得算的,是王公大臣。

  八贝勒推举制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大人(贝勒的本来就有大人的意思,不是皇子也能称贝勒)们想自己掌权,那就可以推举出一个窝囊废来当大汗(后金称大汗),如果贝勒中有一个人兵多将广占有绝对有事,那他就可以凭暴力上位。

  雍正最不能接受的,就是王公大臣或贝勒推举制,因为这种事情康熙搞过一回,那时候大家选出来的是皇八子胤禩。要不是康熙一票否决,胤禛也就没有机会被称为雍正皇帝了。

  雍正当然不会说自己的能力威望不如八弟,他只能认为是胤禩使用了收买手段贿选——很多时候,臣民的选票,是可以用金银收买到的。

  至于嫡长子继承制,就不用多说了,很多时候,即使嫡长子是一头猪,皇冠也只能戴在猪头上。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在晋朝表现得最为明显,司马衷就是个白痴,但他是现存的嫡长子(他哥哥司马轨两岁夭折),所以不管是不是白痴,皇帝就是他了。

  八贝勒推选和嫡长子继承虽然各有弊端,但也不能证明秘密立储就有优势,因为秘密立储仅凭皇帝个人好恶,难免会出现偏差,而康熙放任诸子夺嫡,也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意思,胤禛参与了比赛并且跑赢了,这说明这种赛马形式,是有可取之处的。

  如果皇帝是一位英察之主,秘密立储倒也无可厚非,可是一点老皇帝昏聩,选了一个马屁精出来,那结果可就大大地不妙了,比如道光皇帝旻宁的第四子奕詝,明显不如第六子奕訢,但是奕詝有个好老师,教导奕詝藏拙而忽悠了道光,这才有了苦命的咸丰皇帝,奕訢则成了救火队员“鬼子六”。

  三、秘密立储制度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施

  咱们开头说了,从雍正驾崩的1735年开始算起,到旻宁驾崩的1850年最后一道秘密立储诏书当众宣读,这项秘密立储制度总共执行了115年。但是我们翻阅清朝史料,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秘密立储制度是否真正的得到了实施?答案是:除了雍正之外,没有人把秘密立储当回事儿,该争的还是争,立储诏书根本就没有秘密可言。

  首先咱们来看清高宗乾隆皇帝弘历,他就只信爷爷不信爹,他多破坏秘密立储制度,把雍正的话当成了耳旁风。

  乾隆想学爷爷康熙,在自己活着时候就立个太子,但是他想立谁谁死,在端慧太子永琏、哲亲王永琮夭折之后,乾隆这才知道自己违背父亲遗命是不对的,受到了上天的惩罚:“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耶!《清史稿·列传第八·高宗诸子》”

  乾隆好大喜功,心里根本就藏不住话,早就把立颙琰为太子的消息透露了出去。乾隆过年发红包,诸皇子人人有份,偏偏不给皇十五子颙琰,还当着大伙的面说:“你要钱有啥用?”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将来天下都是你的,你还缺这个红包?

  读者诸君都知道,嘉庆继位可不是根据什么乾隆遗诏——他继位的时候,乾隆还活着呢,那叫“内禅”,所以在乾隆一朝,根本就没有执行什么秘密立储制度,也不存在什么遗诏。

  嘉庆皇帝的继任者就是那个以节俭著称的道光皇帝旻宁,嘉庆看似不折不扣地执行了爷爷雍正制定的秘密立储制度,在嘉庆四年就写好了传位遗诏,确立了旻宁的继承人身份。

  我们要注意一点:嘉庆立旻宁,既是“遵守祖制”,也是“立子以嫡以长”,因为旻宁既是嫡子也是长子(有个庶长子,连名字还没来得及取就夭折了)。同时也有史料证实,嘉庆传位给道光的诏书,并不是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取出来的,而是“据说”是嘉庆皇帝身边的小太监从自己身上拿出一个小金盒,说那里边就装着嘉庆的遗诏。

  关于道光即位这一点,《清史稿》也难以自圆其说,只好语焉不详地记载:“嘉庆二十五年秋七年,戊寅,仁宗不豫,己卯,大渐,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禧恩、和世泰公启鐍匣,宣示嘉庆四年御书,立上为皇太子。”

  同样是在《清史稿·本纪第十七》,还留下了这样的文字:“癸未,奉皇太后懿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见随行在,自当上膺付讬,抚驭黎元。但恐仓卒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予所深知。为降谕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上奉懿旨,恭摺覆奏,并将御前大臣等启鐍匣所藏嘉庆四年四月立皇太子朱谕进呈。”

  矛盾吧?矛盾就对了,这说明那个秘密立储制度,经乾隆带头违背,到了第三代,已经不太管用了,所以才有“奉太后懿旨继位”的说法。

  奕詝奕訢争储夺嫡,前面咱们已经说过了,就不再赘述,而秘密立储制度,到道光皇帝那里,就算彻底打住了——道光是最后一个书写立储遗诏的皇帝,他的儿子咸丰,已经没有机会搞什么传位遗诏了。

  《清史稿·穆宗本纪》写得很明白,咸丰即位根本就没有秘密可言:“咸丰十一年七月,文宗不豫,壬寅,疾大渐,召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宣谕立为皇太子。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赞襄政务。”

  咸丰倒是来得简单,连遗诏都没准备,直接当中召集顾命大臣宣布了。这样看来,秘密立储制度始于雍正,终于道光,往后的清朝皇帝不是只生一个就是连一个儿子都生不出来,秘密立储制度就更无从谈起了。

  结语:雍正无需为清朝皇帝水平下降负责

  无论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还是明明神宗显皇帝朱翊钧,都拗不过立子以嫡以长的规矩,但是元朝和清朝前期却很少(不是没有)有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他们基本是立子以贤以能。

  立子以贤以能,就要综合考察广泛听取意见,也就是说,皇帝和大臣的意见都很重要。

  秘密立储制度,是皇帝乾纲独断,也正是雍正的这项制度,把皇权推向了巅峰。那么雍正这一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看了前面三节,读者诸君心中想必已经有了一个答案了:不管秘密立储是好制度还是坏制度,雍正都无需为清朝皇帝水平下降负责,因为这个制度除了雍正本人,从来就没有谁真正执行过,后来更是想执行也执行不了:没有继承人可供选择。即使想“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也没有马可以拉,都是骡子驴子,还怎么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