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长孙无忌支持李治当太子,为何李治上台后却针对他呢?

  我们都知道,唐高宗李治与长孙无忌之间的争斗,一直被后世人们所议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以至于真正读史书的人,喜欢这样评论唐高宗李治:菩萨心肠,霹雳手段;扮猪吃老虎等等云云。

  唐太宗在世的时候,就曾对长孙无忌和李恪分别有过这样一番对话:

  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权,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无忌固争,以为不可。上曰:“公以恪非己之甥邪?”无忌曰:“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上乃止。十二月,壬子,上谓吴王恪曰:“父子虽至亲,及其有罪,则天下之法不可私也。汉已立昭帝,燕王旦不服,阴图不轨,霍光折简诛之。为人臣子,不可不戒!”

  看过这段话的人,都会猜测:唐太宗是不是在后悔立李治为太子。实际上,如果把两段话放在一起研究,就实在有意思:

  首先唐太宗跑到长孙无忌面前试探:“我觉得李治太弱了,立吴王怎么样?”长孙无忌回答:“不可”,唐太宗继续试探:“是不是因为吴王不是你外甥,所以你才不愿意。”长孙无忌又回答:“太子岂能是说立就立的?希望陛下考虑清楚。”

  随后,唐太宗又抽时间跑去找儿子李格,以霍光之事,郑重告诫他要小心提防长孙无忌。

  笔者绝对相信,以李世民和李治之间分都分不开的父子之情判断,唐太宗没有废立李治的想法。可是他为什么只对长孙无忌一个人这样表态呢?对房玄齡等辈却都没有这样表示过?事后他为何又警示吴王小心长孙无忌?

  也许以唐太宗多年的执政经验判断:自己死后,李氏家族和长孙无忌之间必然会发生纠葛。

  如此看来,唐太宗立李治为太子,一方面出于感情原因,另一方面可能希望以李治的仁孝,能够调和两家的矛盾,毕竟李世民也不希望两家因此展开撕逼大战。

  可惜,唐太宗想错了。应该说谁都没有想到长孙无忌如此狠心,同时谁也都没想到李治被逼急后,什么毒辣的手段都使得出。

  李治与长孙无忌的第一回合:房遗爱谋反案

  房玄龄位高权重,他们家与李家的关系非比寻常。除高阳公主嫁给房玄龄二子房遗爱外,房玄龄的三子娶的是荆王李元景的女儿,房玄龄的女儿还嫁给了韩王李元嘉。李元景和李元嘉那可都是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兄弟。

  传言高阳公主、房遗爱因对长子房遗直分家及继承爵位的处理不满。高阳公主跑到李治面前诉说委屈,想让李治替自己出头。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李治在安抚过高阳公主后,建议他们告官处理。于是房遗爱鼓足勇气走上上告之路。

  谁都没想是长孙无忌接手处理此案,而且居然把一桩民事纠纷给判成了谋反,不仅将原告被告以及房家人给一锅端了,还把吴王李恪、巴陵公主、荆王李元景、江夏王李道宗等全部处死。

  一时间震惊朝野,可以说长孙无忌之野心,昭然若揭;这也被称为唐朝史上第一大冤案。

  冤不冤咱们不好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长孙无忌倒台后,咱们的高宗李治把许多死在这场案件中的李氏族人都复了位。

  李治与长孙无忌的第二回合:废后之争

  在房遗爱谋反案后,李治完全蜕变了。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我们发现长孙无忌、王皇后等人都把李治给看错了。

  长孙无忌可能从一开始就错误地认为李治是假仁假孝,他是为了成功上位,才在自己父亲面前装仁义,所以他们现在出手替李治铲除所有对皇位有威胁的人,李治应该高兴。

  恰恰相反,李治是真仁真孝。他压根就不敢相信,曾经围在自己身边、看似和睦的一家人,会为了权力,斗争到如此惨烈的地步。

  就在某一刻,李治幡然醒悟:如果想要过上自己希望的、兄友弟恭般的日子,他自己就必须先学会拿刀砍人。

  于是乎,出于对长孙无忌深切的恨,李治应该早就下定决心要废后,而不是因为武则天的出现才作出这样的决定。

  王皇后及家族在这场角力当中明显选错了边。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与长孙无忌有勾连,也是柳奭让王皇后收养李治的庶子李忠为自己孩子,并借长孙无忌的助力,让李忠登让太子位。想必当时李治对柳奭恨得牙痒,所以在长孙无忌死后,李治先将他流放,后又命人将他就地处死。

  废后一步棋简直就是李治出神入化的一场表演,如果只是李治单纯不喜欢王皇后,可以废除之后,降为普通嫔妃,善待她。

  可惜李治想要的没有那么简单,他就是想要找出王皇后的致命错误,然后借废后之名打击长孙无忌、柳奭等人的党羽,最好是谋反、弑君等罪,这样可以一铲到底。

  想想武则天的女儿怎么就这么巧死在王皇后眼皮下?这中间的阴谋让人想都不敢想。

  李治和武则天两人背后,估计有着李氏集团的支持,不然武则天作为新一届李氏集团代言人,又如何顺利登上皇后之位?房玄龄一家虽然被抄,吴王李恪、巴陵公主、荆王李元景、江夏王李道宗等皆受牵连,但是李家的势力还很庞大。李世民自己兄弟都多的十个手指头数不过来,更何况留下的公主、太妃等辈。

  不说别的,就说房玄龄的女儿韩王妃,她会善罢甘休吗?所以了解到这一情况,我们不禁要问,武则天那首《如意娘》是怎么送到李治手上的?谁写的情书,这么容易就送到皇帝手上?

  而李治对武则天从感业寺回来的借口非常明确:武则天是当年太宗留给我的女人。

  提及太宗皇帝,估计李氏集团内部的角色们马上会排好队,站好位。所以想想这武则天和李氏集团的关系,真是爱恨交夹。

  你也许会问:王皇后是因为政治选错边而不幸被诛,那萧淑妃呢?

  从某方面看,李治真地曾经爱过萧淑妃,而且应该爱得比较用心。但是如果一个人曾经用心爱过另一个人,最坏的发展就是因爱生恨。史书上也记载的比较明确,萧淑妃因李治宠爱武则天而多有怨言,惹得唐高宗生厌。她跟武则天应该是因为争风吃醋惹来的祸。

  我们也无法知晓萧氏说了什么话惹怒李治,但我们应当明确,李治最深爱的人既不是萧淑妃、也不是武则天,而是他的爸爸唐太宗李世民,当然深爱的女人是武则天。现在我们只能猜测,如果萧氏在怨言中累及到唐太宗李世民,那就纯属找死,毕竟武则天也曾经是太宗的才人。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李治和武则天的又一次精湛表演:

  庶人良娣初囚,大骂曰:“愿阿武为老鼠,吾作猫儿,生生扼其喉!”武后怒,自是宫中不畜猫。初囚,高宗念之,闲行至其所,见其室封闭极密,惟开一窍通食器出入。高宗恻然,呼曰:“皇后、淑妃安在?”庶人泣而对曰:“妾等得罪,废弃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名为皇后?”言讫悲咽,又曰:“今至尊思及畴昔,使妾等再见日月,出入院中,望改此院名为‘回心院’,妾等再生之幸。”高宗曰:“朕即有处置。”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瓮中,曰:“令此二妪骨醉!”数日而卒。

  这段记载让人匪夷所思:李治前脚来看望萧淑妃和王皇后,武则天后脚就命人残杀了萧淑妃和王皇后。关键问题所在,这件事情发生后,李治非旦没有治武则天的罪,还更加宠信她,这不是让人非常奇怪吗?李治居然会宠信如此手段毒辣并且喜欢违背自己意愿的女人?

  有可能的解释:萧淑妃和王皇后的死,并非武则天一个人的决定,而是整个李氏家族的决定,李治实际上已经提前知晓二人的死期,所以想过来告别,最后整个李氏家族借武则天的手将二人诛杀。

  铲除王皇后之后,后宫的政治方向基本掌握在李治自己手上,他就手准备前朝的决战。

  李治与长孙无忌第三回合:许敬宗诬告

  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谋反的手段太阴险,这种事情估计是李治和武则天班子们开会商量的结果。

  许敬宗首先向李治诬告长孙无忌谋反,然后李治又开始表演,哭哭泣泣表示自己怎么能给自己舅舅定罪?许敬宗告诫他“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于是李治跟长孙无忌连声招呼都没有打,便下令削去他好舅舅一切官职,将其流放。

  在没有和犯人进行任何对质的情况下定罪,自然会有人疑惑这是诬告。想想当年房遗爱被控谋反时,李治还亲自去找房遗爱对质,并当场替吴王李恪辩解。现在这种情况,自然会有外人起疑。

  于是过了一些时候,李治又指示李勣、许敬宗复审此案(让诬告责任人亲自复审原案,你也真是演的够够的)。

  许敬宗那可真是相当聪明,让中书舍人袁公瑜去提审长孙无忌,袁公瑜没有给长孙无忌任何说话的机会,直接逼他自杀了。

  长孙无忌一死,家产被没,近亲属直接被流放。李治拖了15年后,才想起来给这个好舅舅平反,然后官复原职,将他陪葬昭陵。而许敬宗这种在别人眼里喜欢诬告大臣的小人,最后居然活到81岁,还被赠开府仪同三司。

  我们只能弱弱地说一句:李治,你狠!你真狠!

  总之,不管怎么说,李治通过自己和好舅舅长孙无忌之间的对决,他算是真正建立起以李氏集团为主,以武则天为首,以自己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班子。把皇权牢固控制在自己身上。他在位的时候,武则天的外戚们虽然时不时接近他,凑他的热闹,但始终没有形成气候,但也留下若干隐患,比如他的子嗣接班能力太弱,这也给武则天的上位找到机会。

  不管怎么样,李治绝非想象中的懦弱君主,他凶狠起来,真是让人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