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宗族体系中长子去世了,父亲会不会传位给次子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大家族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家族内斗常常会导致家族陷入衰弱,而争夺家产常常是家族内斗的主因。古代大户人家的男人一般都娶好几个妻妾,许多孩子都是同父异母,因为妻妾之间争宠或是其他原因,他们难免会互相仇视,这些面和心不和的兄弟若是争起了家产,造成的冲突对一个家族来说定是毁灭性的。
为了避免这样的内斗,古人发明了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只有嫡长子拥有最高的继承权,其余诸子只能分到家族一小部分的财富。嫡长子天生就比其他孩子高贵,其余孩子从小就对他有一种畏惧的心理,他的继承权得到家族内外所有人的肯定,没有人敢和他争家产,他在家族内有绝对的权威,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出现家族内斗的可能性。
正妻一般出身高贵,她生出的儿子叫嫡子,嫡子不仅得到家族内部的承认,还有母亲的强大家族做外援,所以地位难以动摇;小妾一般出身卑微,在名义上是男主人和正妻的奴婢,生出的儿子叫庶子,庶子在家族内没有地位,在家族外也没有外援。
嫡子可以继承比庶子更多的家产,而继承大部分家产的,只有嫡长子一人。很多人心里有个疑问,若古代大家族中的嫡长子英年早逝,在父亲之前去世了,这个家族该由谁继承呢?
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现代人,同时也困扰着古人。继承问题常常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梁武帝萧衍活到了八十多岁,成功熬死了自己的太子,他死前太子的儿子已经成年,照理该把位置传给嫡长孙。可梁武帝偏偏选择传给次子,结果其余诸子不服,导致发生了侯景之乱,梁朝在内乱中元气大伤,没过几年就灭亡了。
按照常理来说,嫡长子比父亲先走一步的话,若他的儿子们已经成年,就应该把家业传给嫡长孙;若他的儿子没有成年,就应该把家业传给嫡次子;若没有嫡子,就该把家业传给庶长子。
古代的继承法遵循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的原则,上述的情况只适用于皇室的继承,因为皇帝要对整个国家负责,不能立太小的孩子继位,怕有野心的人乘着皇帝年幼搞出乱子。民间的继承,一般都该用嫡系继承的原则。
古代是一个宗族社会,宗族生活占了一个人生活中的大部分。每个人都是自己宗族的一员,要对宗族承担许多义务,以及接受族长的管理,宗族之间的事务全部由族长负责,所以族长需要有被所有族人承认的血统,他的话族人才会听;如果总被族人质疑血统,那么这个族长就不能让大家心服口服,他的命令族人不会听,族长就名存实亡了,宗族也名存实亡了,这会导致宗族分裂。
举个例子,一个人背井离乡带着他的家人和后代去外地繁衍生息后,他就脱离了之前的宗族,成了一个新宗族的祖宗。他有三个儿子,他死后,大儿子家是大房,二儿子家是二房,三儿子家是三房;大儿子作为嫡长子,就继承了父亲的族长之位,成为大宗宗子,他的兄弟子侄在家族事务上都要接受他的管理,这代人去世后,大儿子的嫡长子继任大宗宗子,二儿子的嫡长子成了从属于大宗族的小宗族的族长;是小宗宗子……大宗宗子和小宗宗子都沿用嫡长子继承制。
若大儿子提前去世,他的嫡长子还年幼,二儿子也不能接替他大哥成为大宗宗子,否则的话二儿子的嫡长子继承的也是大宗宗子之位,那么二儿子的小宗就等于是绝嗣了;同时二儿子继承他大哥的大宗宗族,也代表大儿子绝嗣了,大儿子后代在宗族里的位置被二儿子占去了,就等于是被剔除了宗族……总之十分复杂,在民间若不沿用嫡长子继承制,那么宗族体系就会出现混乱,然后直接倒塌。
古代的宗族体系需要嫡长子继承制来维护,因为这两者本就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说:在古代的大家族中,即便是嫡长子在父亲前面去世了,父亲也该把家族传给嫡长孙,而不该传给次子,一般情况下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