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骑兵和步兵相比,谁才是战场上面的王者
还不了解:古代战争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奔驰如飞的骑兵和行动缓慢的步兵,谁才是战场上的王者?
我们都被影视剧骗了!这才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打法!
在上期文章中,我们了解到春秋时代的战争是以战车为主、徒兵为辅的,由于春秋时代的特殊性,这时的战争既有残酷的一面又温情的一面,而战争的目的既有击溃敌军的目的,也有兼并敌国的目的。屈原曾在《九歌·国殇》中如此描绘车战的情景: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可以看出,车战不仅会受到战马的影响,也会受到地形的约束。随着战国时代的到来,诸侯战争更加频繁,战争的目的也转变为歼灭战,再加上诡战思想的流行,战车的辅助兵种徒兵(步兵)因为更容易训练、招募和补充,也更容易实施各种新兴的战术,适应了战争形势的发展,受到了诸侯各国的欢迎和推广,一个崭新的步兵时代由此开始。
青铜战车
魏国作为战国七雄中第一个崛起的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是首先进行变革的国家。前403年,晋国大夫魏斯正式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是为魏文侯。而在魏文侯成为诸侯前后,他已经在推行各方面的新政了,政治上,他任用李悝进行变法,打破贵族世袭制度,建立有助于小农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制度;军事上,他任用吴起建立最早的职业步兵——武卒。荀子总结魏国武卒的选拔和奖赏时说:
魏氏武卒,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嬴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也就是说,武卒要穿上三种依次相连铠甲,拿着拉力为十二石的弩弓,背着装有五十支箭的箭袋,把戈放在那上面,戴着头盔,佩带宝剑,他们带上三天的粮食,半天要奔走一百里。战国时的百里约合现在的35千米,全副武装的武卒背负的重量至少也有50斤,普通人只有通过这种严格的考核才能成为武卒,得以享受家中免去徭役和拥有便利田地住宅的待遇。
武卒身体健壮、作战勇猛,再加上吴起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魏国的军事力量很快便强大起来。前389年,秦国动员五十万大军进攻魏国,吴起指挥五万武卒反击,在阴晋大败十倍于己的秦军,使魏国牢牢控制住了河西之地。吴起在魏国为将期间“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为魏国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期间,吴起受到猜忌,被迫流亡楚国,辅佐楚悼王进行了变法,使楚国的军事实力也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稍后,齐威王任用邹忌进行变法,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韩昭侯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诸侯列国纷纷通过变法走向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的专业化步兵如雨春笋般纷纷被建立起来,其中,齐国的技击和秦国的锐士与魏国的武卒齐名,战国前期的几次大战可以说是这三支大军的决战。前353年,齐将孙膑在桂陵大败魏军,生擒魏将庞涓。前341年,齐将孙膑在马陵再次大败魏军,魏将庞涓自杀。前340年,秦将商鞅在河西又一次大败魏军,生擒魏将魏卬。魏国连年战败,武卒战无不胜的时代于是成为历史的记忆,而魏国独霸天下的时代也逐渐过去了。秦国的锐士在军功赏爵制度的激励下,最后成为一支战斗力最强悍的大军,被山东六国形象地称为“虎狼之师”。
秦兵马俑
步兵固然比战车灵活,但步兵也有它本身的局限性,其最大的缺陷就在于行军缓慢。为弥补步兵的缺陷,各国又组建了行军速度更快的骑兵,只是那时的骑兵顶多算是马上步兵,其主要功能是侦察敌情和辅佐步兵进攻,在阴晋之战中,魏文侯不仅派出了五万步兵,还派出了五百辆战车和三千名骑兵,后世战场上常见的三大兵种可以说是全部到位了。
在战国后期,与北方游牧民族接壤的赵国进行了一次中原从未有过的军事变革,这就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赵武灵王为使赵国摆脱强邻环绕的危险处境,向擅长骑射的北方游牧民族学习,组建职业化的骑兵,让赵国士兵穿上束身窄袖的胡服,在战马上练习射箭,以提高赵国骑兵的战斗。赵国的大军经过这次改革后,战斗力得到迅速提升,而后屡败中山国的大军,不断开疆拓土,并最终灭亡中山国,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诸侯中实力比较强大的大军。
职业化的骑兵出现后,他们是不是就能像《指环王3·王者无敌》中希优顿王的骑兵军团那样以摧枯拉朽之势碾压兽人步兵了呢?骑兵看起来确实比步兵帅气,但答案却是否定的。战国时期的骑兵只有马鞍没有马镫,骑兵能做的只是坐在马鞍上,用双腿夹紧马肚子,凭借战马的运动优势,利用弓箭远程射击敌人,以达到骚扰敌军侧翼、截断敌军退路的目的。
步兵当然也不会像影视剧中那样分散开来,找到各自的对手乱打一气,如果用这种方式来打仗,与其说是战争,倒不如说是打群架。实际上,步兵在作战时都是列成紧密阵型来战斗的,在军阵中,一般盾兵在前,弓弩兵在后,主力作战部队则又在弓弩兵之后,以达到兼备防御和进攻的效果。孙膑曾总结过十种军阵——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行之阵、雁行之阵、钩行之阵、玄襄之阵、火阵、水阵,这十种方阵的名字不同,其所运用的场景不同,而所起的作用自然也不尽相同,孙膑对方阵的解释是“方阵之法,必薄中厚方,居阵在后。中之薄也,将以也。”意思是说方阵要中间薄四方厚,以方便将领指挥作战,因此方阵作为一种比较容易摆列和指挥的阵型,并且又能发挥步兵集团作战的优势,在此后的很长时间内都是将领和士兵们的最爱。
在小说演义中,军阵简直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只要有人闯进敌军阵中,就会发现里面动不动就昏天黑地、飞沙走石,令人恐惧不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摆的八阵图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吴将陆逊“方欲出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槎枒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逊大惊曰:‘吾中诸葛之计也!’急欲回时,无路可出。”要不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把陆逊带出八阵图,陆逊说不定就要命丧八阵图了。
电影《赤壁》中的八卦阵
小说中诸葛亮的八阵图当然是夸张的写法。不过,历史上真正的军阵的确不太容易攻破。在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把赵将赵括引诱出阵营后,在正面利用步兵牵制赵括,同时派出两万五千奇兵截断赵国的后路,又派出五千骑兵插入赵军营垒间,断绝赵军的粮道。而后,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各自修建大量堡垒,展开了难分胜负的对峙,可见,步兵依托军阵和堡垒进行决战时的战斗力是十分强大的。
秦军在进攻赵军堡垒时颇多死伤,秦昭王为补充前线的兵力,下令全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都奔赴长平,在各条战线参加战斗。赵军忍饥挨饿,坚持四十六天后冒险突围,前后进攻秦军堡垒四五次都不能成功,赵括后来亲自率军突围,结果中箭身亡,四十万赵军群龙无首,最后投降白起,遭到无情坑杀。
长平之战
从战国初期的魏秦阴晋之战到战国晚期的秦赵长平之战,骑兵都不是主要作战兵力,其主要功能是偷袭和骚扰敌军,步兵才是决定战争成败的主力大军。在整个战国时期,乃至秦朝和西汉前期,步兵依然都是主要作战兵力,战车和骑兵则是步兵的辅助作战兵力,而要使骑兵能够直接冲击步兵军阵,达到希优顿王麾下骑兵军团那样惊人的战斗力,还要等待下一个历史契机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