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书圣王羲之的身上有哪些谜团?他的一生是怎样的?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小编一起走进了解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人称“书圣”,相信无论懂不懂书法的人,肯定多多少少都听说过王羲之的事迹。王羲之的书法兼备善隶、草、楷、行各体,此后自成一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王羲之的一生也存在不少谜团没有被解开,他除了是一位书法家,也还有很多别的身份。这次就为大家总结了和王羲之有关的四个谜题,来看看这位伟大的“书圣”到底藏有怎样的秘密吧。

  对于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书圣王羲之,我想大家都不怎么陌生。高中时,我们还学习背诵过《兰亭集序》,在书圣的山水之间,体会着魏晋风流。

  其代表作《兰亭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但是,如果真的细观历史,则会发现王羲之的一生,其实,是个大谜团。后人除了知道他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大才子之外,对他的一切好像都不甚了解。

  东晋时期,有两次比较大的“帮派”斗争:王导和虞亮、桓温和殷浩。书圣王羲之作为王家人,按理应该是站在自家人这边的,但是,他的立场,一直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于是,他在两大派系的斗争中起伏浮沉,受尽折磨,最后,因在漩涡中挣扎太久,心灰意冷,退隐山林。

  首先,说说书圣大人身上的谜团。

  王羲之祖籍在琅琊,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东南,后来,举家迁到了会稽山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浙江绍兴。他的父亲名为王旷,东晋牛人王导的堂弟。那时候,还是西晋末年,元帝司马睿还没有渡江南下。有一天,他就和王导这些人在屋子里面商量未来怎么办。

  按说,这件事情是十分机密的,其他人也都很识相地避开了,可是,王旷偏偏在外面偷听,偷听也就算了,他还突然发言了,在窗外问里面的人,你们是想图谋不轨吗?我现在就去告发你们。这下子,密谋的人都吓了一跳,全都跑出来,把他拉进了屋子里面。

  王旷也就这样入了伙,而且一来就立了功,他建议到江东去。他曾经做过丹阳太守,对南方十分熟悉,认为那里是个站稳脚跟的好地方。司马睿、王导听他这么说,终于,下定决心带着人马渡江南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王旷大人也算得上东晋的开国之臣。

  公元309年的时候,司马越派王导去解救“壶关之危”。但是,不幸的是,到了第二年,大军在壶关南面的长平,也就是当初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俘虏的地方,被刘聪伏兵所困。最终,晋军兵败如山倒,两位将领战死,王旷竟然不知所踪了。

  按理来说,王旷算得上是为国捐躯,怎么样也该算是个烈士,而且他在东晋立国这件事上是有功的。但是,令人奇怪的就是,后来的元帝司马睿并没有追封他,他的堂兄王导对此也是绝口不提。问到王羲之之时,他也是糊弄了过去。

  王旷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就这样从地球上”失踪“了,也不知道”穿越“到哪里去了。

  第二个谜团,就是王羲之的身世了。

  王羲之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是“超级巨星”了,其火爆程度绝对不下我们现在的“天王”、“影后”。但奇怪的是,许多名气不如他的人,生平都很详细,一生的痕迹定位精准,没有丝毫偏差。而我们的书圣大人却偏偏像“天外飞仙”,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跌落凡尘,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回到他的”天宫“。

  一般的说法是:他出生于公元303年,死于361年,在兰亭聚会的八年之后。但是,也有一种说法是:他出生于公元321年,死于379年。这两种说法前后相差了18年,简直令人匪夷所思。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关于他的史料记载都太过模糊。我们只能从别人的言行中寻找他生活的痕迹再慢慢拼凑,自然也会造成很多争议。

  本文采用的则是第一种说法。

  第三个谜团,就是王羲之的童年生活。

  当王羲之还是小朋友的时候,就属于“高干子弟”这一阶层,按说童年生活应该幸福美满。但是,王羲之小朋友的童年真心有点惨。

  首先,王小朋友从小丧父,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其次,王羲之小时候还得过癫痫,几乎每年都会发作,后来,怎么治好的不大清楚。而且,他性格内向,很少讲话,别人还怀疑他是不是有口吃。总而言之,王小朋友的童年是不怎样的。

  故事的转折点是在13岁,王小朋友华丽变身为名士王羲之。13岁时,王羲之前往健康拜见周顗,周候就跟他闲聊,发现王羲之此人简直深不可测,十分欣赏。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王羲之当时陪坐末位,大家都没怎么注意到他,周顗却把烤好的牛心先递给了他。

  这时候,大家都很惊讶,而王羲之就这样开始崭露头角。与此同时,王羲之情场也开始得意了。他与周顗的女儿周莹一见钟情,两厢爱慕,花前月下,才子佳人,度过了人生中最快活无邪的6年时光。

  公元332年,王敦率军进攻健康,周顗成为他的刀下亡魂。王家既然是谋杀周顗的凶手,两人的恋情也只能戛然而止,从此天涯陌路,再无相见之日。4年之后,他是郗鉴的东床快婿,而那时的周莹又在何方呢?

  第四个谜团,就是王羲之究竟为什么选择投靠庾家。

  王羲之长大后,他的伯父王导很欣赏他,表露过想要重用他的意思。但是,令人惊讶的是,王羲之却做了庾亮的长史,去了武昌。这个时候,陶侃已经死了,庾亮和王导在朝堂上的争斗日趋白热化。王羲之背弃亲人,投向敌人怀抱的行为,让所有人都百思不得其解。

  他也许只是想要离开政治中央,远离复杂的政治斗争,但是,既然已经在官场混了,站队是免不了的,斗争也是少不了的。王允之死了以后,庾冰为了弥补和王家之间的裂痕,就任命王羲之为新的江州刺史。对于庾冰来说,只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这样,王家有了面子;王羲之作为他的长史,依然在他的掌控之中,庾家有了实惠。

  但是,这件事情让王羲之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他的立场更加模糊不清了。更让王羲之难堪的是,褚蒜子成为皇后之后,国丈大人一心向往地方,所以,江州刺史的位置王羲之屁股还没坐热,就被挤了下来。

  这下子,王大人不干了,你庾冰自己让我来做官的,结果你亲戚一来,你就直接把我赶下来了。他认为:庾家是为了报复王家才这么做的,先是任用他,然后抛弃他,耍着他玩,让他再也没有脸立足于朝堂了。

  从此,书圣大人也就寄情于山水之间,不理俗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