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临死前身边只有一个太监,锦衣卫到底去了哪里
对崇祯和太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崇祯皇帝自缢时,为何身边只有一个太监?
近几年,有关明代锦衣卫题材的古装剧,在网上深受追捧。前有知名动作影星甄子丹所扮演的锦衣卫“青龙”,后有张震、张译所饰演的《绣春刀》系列。
在这些作品里,锦衣卫个个身穿飞鱼服,腰挎绣春刀,武功高强,完成一项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观众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破北京,绝望的崇祯皇帝朱由检爬上煤山(景山)自缢。
崇祯皇帝上吊时,身边只有一个司礼监太监,叫作王承恩。堂堂九五之尊竟沦落至此,不禁让人为之叹息。
那提起这里,问题就来了,传说中个个武艺高强,赤胆忠心的锦衣卫,为何在崇祯皇帝身陷囹圄时,不保卫主子的安危?
锦衣卫泛指明代一个特殊的特务机关,并非某个人或某个单独机构。锦衣卫的前身“拱卫司”,后改“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锦衣卫。
《明史》:“洪武十五年,罢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明代初年,锦衣卫职责大多是“侍卫”、“缉捕行狱”,也负责保护皇帝安全。明代中后期,由于宦官过分掌权,加上文官集团势力崛起,锦衣卫成为朝堂中的一方势力。
据《明会典》记载,明代中后期的锦衣卫还负责护卫漕运,甚至还要负责为皇宫饲养大象、情报工作、军匠等一系列的任务。
不同于明代的另一个特务机构,东厂与西厂,锦衣卫可不只会罗织罪名害人。比如景泰年间的“北京保卫战”,就有许多锦衣卫出生入死,为于谦拿到重要情报,帮助大明击败敌人。
到了明代后期,锦衣卫人数愈发膨胀,内部编制也异常臃肿,战斗力锐减,似乎犹如一盘散沙一般。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初年,锦衣卫总人数可能不超过4000人。
但是到了明末,尤其是公元1600年左右时,锦衣卫的人数已有10万人之多。
翻阅明末许多文人的笔记,就能清楚发现,当时各地城镇貌似都有锦衣卫。百姓们只要听到有人操着京城口音,身穿锦衣华服,便纷纷躲避,唯恐被锦衣卫盯上,人头不保。
那有人可能会问了,为何到了明代末年,锦衣卫会从此前的几千人编制,一下子暴涨到十万之众呢?
答案很简单,明代中期(嘉靖年间左右),锦衣卫成为许多勋贵子弟,官僚之后想要晋升的唯一途径。
那些官二代自知不可能通过科举考试谋取一官半职,锦衣卫就像是一块“注水肉”。不仅有肉的味道,同时还能随便注水,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或以权谋私的目的。
嘉靖年间,首辅大臣严嵩有好几个孙子。这几个官二代平日里什么正事都不干,大字不识一箩筐。严嵩动用关系,将这几个还未成年的孩子送进了锦衣卫。
因为进入锦衣卫后,即使一个普通的副千户,也能占据20多个编制。由于明代实行的是“卫所制”,简单来说,这些草包二代们可以光占着名额,吃空饷。
不光是严嵩如此徇私枉法,就连后人熟知的杨博、费宏,这些名臣才子,他们也把后代硬生生地塞进锦衣卫。
大家想想,明末号称有数10万的锦衣卫,去除大部分“虚编”,实际总人数也不过2万余人。
另外,早在崇祯十五年,主管北京城兵部的左侍郎吴牲,就已经揭穿了明代十万大军的秘密。
崇祯十五年,京营大约有十几万人马。可这只是明面上的数字,真实兵力大约也就只有1/10,不超过2万人(因为一个兵顶10个兵的名额)。
如此说来,这十几万锦衣卫(虚编)个个都是“少爷兵”,等到李自成攻克北京时,他们纷纷作鸟兽散,哪里还去想着保卫京师,保卫皇帝?
还有一点,明代末年,各级官职都成了商品,诸如东林党、阉党都开始卖官鬻爵。只要有人能拿出5000两白银,他便可以递补做官,成为正四品知府。
想找个“肥”点的差事,去往一些好地方当父母官,搜刮民脂民膏,那就要拿出6000两白银。那些正六品或者从七品的兵部官职,大约值1000~1500两白银。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崇祯皇帝原想着让关外的吴三桂父子,赶紧领兵到北京城抵御敌人。
吴三桂不急不忙,找崇祯皇帝要30万两白银。崇祯皇帝居然拿不出这笔钱,总是推脱让吴三桂进京后,再想办法给他筹钱。
当然,吴三桂也并非是真心要赶往京城,保卫崇祯皇帝,他只是想以这个借口拖延时间。但有趣的是,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许多明代官员为了保全家人性命,主动给大顺政权领导们送上真金白银。
李自成在北京搜刮近一个月之久,所获得的白银黄金和其他奇珍异宝不计其数。
举这个例子,便能让同学们深刻知道到,崇祯年间国将不国,皇帝手中无钱,大臣们又个个心怀鬼胎,根本不愿意为皇帝效命。
与之同理,当崇祯皇帝上吊自缢时,根本没有人在他身边。更无从谈起有什么百万大军,或者数十万的锦衣卫来保卫皇帝,杀出一条血路。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甲申传信录》记载,当李自成农民军正攻打北京城时,两位锦衣卫头目正在前线守城。
一个是锦衣卫南堂指挥同知李若琏(锦衣卫指挥同知属从三品,是仅次于指挥使的二把手),负责镇守崇文门。
另一位是锦衣卫街道坊掌刑千户高文采(从五品),负责镇守宣武门。城破之日,李若琏、高文采,携全家追随崇祯皇帝上吊自缢。(寇至,合家十七人皆自缢。”)
这两人算是忠于大明代,且战死殉国。另一部分锦衣卫,则是大摇大摆地迎接闯王。譬如,锦衣卫都指挥使骆养性,于城破之后立即投降。
《清史列传·贰臣传》中曾有明确记载:“睿亲王多尔衮定京师,与御马监太监张泽民迎降于城外。旋与锦衣卫指挥同知王鹏冲等率旗尉陈设仪仗,导引入武英殿,王令养性任原官。”
由此可见,李自成攻打北京时,一部分锦衣卫,包括其他守兵壮烈殉国。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先投降闯王,而后又投降了清代。
提起这里,想必我们已经弄清楚了,为何崇祯皇帝上吊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一来,崇祯刚愎自负,空有雄心壮志,却错信他人,一步错,步步错,从而满盘皆输。
其次,明末官场腐败,各方势力只顾自己捞钱,全然不在乎江山社稷与黎民的安危。听之任之,眼睁睁地看着李自成攻破北京。
再者,李自成兵贵神速,他攻破北京时,远在南方的史可法正准备率兵北上。可史可法还没有筹集到钱粮物资,耽误了援救的时间。
除史可法之外,左良玉、吴三桂皆各怀鬼胎。在这种情况下,大明代数百万大军都成了摆设,更不要指望一个人顶着上十个名额的锦衣卫。
大家也要清楚一点,电影和电视剧毕竟是影视作品,也是编剧人为杜撰出的娱乐产物。虽和正史贴边,但还是加入了许多虚构元素。
电影里的锦衣卫武功高强,且忠肝义胆,这并不代表历史上的锦衣卫,也同样是如此。
明代锦衣卫虽然厉害,负责的职能任务也很多,但越到末期,随着官场制度的腐败,百姓生灵涂炭,当权者又无法拿出切实可行的利好政策时。诸如锦衣卫、东林党这些国家机构,早已腐朽堕落,毫无战斗力可言。
“北京保卫战”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于谦加上明代宗朱祁钰联合的势力,大家同仇敌忾,才打退蒙古瓦剌。
到了明代末年,这样的局势早已不复存在。崇祯皇帝朱由检失去民心、军心、官心,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用句迷信点的话说,这就叫气数已尽。
即使崇祯侥幸不死,逃出北京城,他的结局也不会太好。大明代早已日薄西山,注定是要被新政权所取代。这是民心所归,非人为所能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