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贯钱到底有多少文,一贯钱真的有一千个铜钱吗
还不知道:古代一贯钱有多少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我们知道,美元在我国还有一个别称,叫美刀。这个叫法有内涵,因为它不光是音译,在春秋战国时代的齐、燕等国,就有刀形钱币。
钱在我国的历史很古老,最晚在六千多年前的伏羲时代就有了。
从伏羲到颛顼的两千年间,钱叫做金;轩辕黄帝的后代有熊氏、高辛氏那会儿叫做“货”;尧帝时谓之“泉”;到商周时期谓之“布”。
其中龟壳、贝壳都充当过钱,后来布帛发展为硬通货。金作为最古老的硬通货之一,早在尧帝时就分为黄、白、赤三种,分别是黄金、白银和铜。
最顶级的货币是珍珠和玉石,属于“上币”;黄金次一等,是中币;下币是刀、布帛之类。
铸币技术在大禹时代就已出现。大禹年间曾有持续五年的水灾,却没人饿死,因为大禹铸造钱币分给了没有粮食的人。这大概是钱币出现之后最早的信用体现。
钱币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因为它有统一的大小和重量,使用很方便。不过钱币毕竟不能像布帛一样可以做衣服,有时候人们不爱用,加上发行量多,于是钱币贬值在所难免。
东周前期,钱币只有小钱没有大钱,也就是说“面额”太单一。于是周景王年间,开始铸造直径一寸二分的大钱,一个顶五十枚小钱。
人们很早就用绳子把钱串起来,不过钱币的量词“贯”的概念出现较晚。在南北朝时期的梁朝,钱币才开始论“贯”。
《通典》记载,南朝梁武帝年间,民间私自铸钱泛滥,货币发行混乱。通货膨胀很严重,人们买东西得用车子拉着钱。
这样谁还去一个个数钱,就以“贯”计数了。名义上一小贯钱一百个,计量标准为“陌”,就是一百的意思。不过历史上极少有一百个钱为陌的。
据《通典》记载,梁武帝年间,“自岭以东,八十为陌,名曰“东钱”;江、郢以上,七十为陌,名曰“西钱”,京师以九十为陌,名曰长钱。”还有更少的,一陌才三十五个钱。
所以有些人不厚道,借钱的时候拿人家长钱,还钱的时候却用短钱。
不论从电视剧还是相关读物里,人们对一贯钱得来的印象是一千个。实际上在历代王朝几乎从没有这么多。因为官方铸币、运输等环节都会产生成本,每贯钱都有“抽除”。
唐朝前期官方标准不严格,一贯钱或多或少。到唐宪宗年间,一贯曾有九百二十文。后来唐昭宗规定钱币“以八十五为陌”,也就是一贯钱有八百五十文。但民间往往以“八十为陌”,一贯钱八百文。
宋代的经济非常发达。北宋初,沿用唐朝的货币制度,官方的一贯钱以八百文或者八百五十文为标准。可是地方上往往擅自更改标准,最少的一贯钱才480文。
北宋时期经济比较稳定,多数情况下,两贯钱折合一两白银。可是地方上的一贯钱那么少,自然不能这样算。那怎么办呢?朝廷只好让步。
宋太祖乾德四年,朝廷下诏,以770文钱为一贯,一贯钱的重量约为当时的四斤半。
《水浒传》中晁天王打劫的生辰纲,价值十万贯,大约折合铜钱七千多万文。
到南宋孝宗皇帝年间,官方标准又改为一贯钱700文。当时为了打击私铸钱币,除了给罪犯判死刑,举报者还可以得到三百千钱。换算一下就知道,这可不是三百贯,而是420多贯,赏格不小。
虽说古代的一贯铜钱不够一千文,不过正式统计的时候是以千计数,这样可以避免长钱、短钱引起的争端。
参考资料:《文献通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