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刘备早年时对诸葛亮十分信任,后面为何再也不相信诸葛亮了

  刘备早年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但创业成功后,为何不再相信诸葛亮?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三顾茅庐”的典故在我国历史上应该算是比较出名的,就当时而言,如果刘备没有得到诸葛亮的辅佐,或者说没有去请出诸葛亮。那在笔者看来,刘备当年大大概率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军阀而已,因为论起对天下大势的了解与划分,他是真的不如曹操或孙权。

  前段时间笔者在翻阅资料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这样一个帖子,基本内容就是如标题所说的,问刘备为何在创业初期(汉中之战前)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可创业成功后(汉中之战后)就不再搭理诸葛亮,并直到夷陵之战失败后才重新将诸葛亮召回权力中枢?如果说屏幕前您的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那您或许可以接着往下看(以正史而言)。

  其一,情况与情势不同

  刘备在“三顾茅庐”并请出诸葛亮为自己效力时,刚刚过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败,那时的刘备堪称一生中最为窘迫的日子,因为他没有文臣只有武将,而且还只有关张赵三人(关羽,张飞,赵云)而已。更为悲凉的是,当年的刘备甚至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之前有徐州,被他丢了)。

  而当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后,刘备才真正找到了走向成功的那条康庄大道。原因在于,诸葛亮及时补充了刘备在内政和谋略上的不足,同时还为刘备指明了接下来应该做的事情和方向。因而,刘备在早年之所以对诸葛亮言听计从,正是因为诸葛亮凭借着自己的足智多谋而说服了刘备及其属下,并确实拿出了相应的方案来告诉刘备。

  然而当刘备创业成功后事情便有了不一样的变化,比如说当时的刘备已经进位汉中王,事后更是在众人的拥护下登基称帝。这里我们其实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您是皇帝,而且是一位有雄心壮志且不甘人下的皇帝,那么会对一个属下言听计从吗?尽管这个属下很出色很厉害,而且之前还对自己有过很大帮助。相信答案大家都明白,所以这里笔者也不做过多叙述。

  再者,诸葛亮的身份在当时而言其实也是比较特殊的。原因在于,诸葛亮的亲兄弟诸葛瑾在东吴担任大将军官职,同族兄弟诸葛诞更是在曹魏担任征东大将军官职。因而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即三兄弟分属不同的阵营,而且都是担任了相当高的官职,那么如果他们联起手来,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这里在笔者个人看来,创业成功后的刘备之所以不在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其实也是有着此方面的考虑。毕竟在当时来说,刘备并不缺少可以帮他制定计策的谋臣,和帮他稳定内政的文官。另外,这句话也可以换个角度去看,比如可以理解为,是诸葛亮自愿退居幕后,并心甘情愿地被刘备边缘化(汉中之战时诸葛亮身在后方,且只负责筹备粮草)。

  其二,诸葛亮自身的原因

  前文提到,我们本文是以正史为主要参考标准,所以也就不提那些借东风或七星灯续命之类的神话故事了。在正史当中,我们的诸葛武侯虽然也很厉害,但这种厉害是有限且有方向的。史料《三国志》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为“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样一句话,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发现两个问题,即诸葛亮不擅长出奇谋,且理政能力高于领兵能力。

  仔细观察历史后不难发现,即便从“三顾茅庐”算起,诸葛亮真正参与过的刘备这边的军事行动,也是非常少的,那么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在笔者个人看来,这最起码可以说明,刘备本人也是了解诸葛亮这一缺点的,所以并没有让诸葛亮跟随自己去参加军事行动,只是将他放在后方统筹全局并发挥其擅长理政的优势(是个隐患,也是后来北伐失败的伏笔)。

  其次,诸葛亮本身对于刘备本人也并非是言听计从,或者换句话说,诸葛亮也并不是绝对相信刘备。这里我们以汉中之战举例,当年刘备在汉中前线已经与曹魏僵持了一年之久,甚至将曹操本人都逼到了长安亲自坐镇。但此时的诸葛亮依然不愿和曹魏进行正面的直接交战,所以在接到刘备要求全力援助的信件后,还是有些犹豫不决。事后若非有杨洪劝导,笔者甚至怀疑刘备与诸葛亮在当时就会发生冲突。

  最后,关于刘备早年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但创业成功后,为何不再相信诸葛亮的这个问题,笔者个人有两个看法。第一个是当时的情况与情形不同,比如刘备早年一无所有,因而他只能相信并服从诸葛亮,可创业成功后他身边不再缺少文官谋臣,所以自然会疏远诸葛亮以保持自己的权威。第二个是诸葛亮自身的原因,比如诸葛亮本身并非绝对信任刘备,且并不擅长军事行动,而刘备在创业过程中又离不开军事行动等。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