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关羽败走麦城,曹操为什么不让人追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堪称刘备的军事生涯的巅峰之年。这一年,蜀汉与曹魏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全线开火。当年正月,刘备带领法正、黄忠,在阳平关西侧的定军山与曹魏征西将军夏侯渊大战一场,夏侯渊当场阵亡,曹军大败。得知汉中情势危急,曹操亲自带领人马赶赴汉中,想挽回败局。但刘备采取凭坚固守之策,使得曹操顿兵于坚城之下,最终粮草耗尽,被迫退军。至此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全面胜利。

  作为对西线汉中战场的呼应,刘备在东线也组织了两场攻势。一路人马由刘封孟达率领,一举拿下上庸三郡,一路由驻守荆州的关羽指挥,向北进攻曹魏的重镇襄阳、樊城。如果关羽的攻破襄樊一线,就可挥师北上进入河南,直指曹魏都城许都。

  曹操看破了关羽的算盘,急忙调兵遣将,派遣大将于禁、庞德带领人马赶赴樊城,援救岌岌可危的守将曹仁。谁知于禁去的真不是时候,当时正是夏秋之交,樊城附近的汉水洪水泛滥,破堤而出,被关羽所利用,结果上演一出“水淹七军”,曹军3万多人全军覆没,于禁庞德被生擒,关羽一时间“威震华夏”,气势如虹。许都的曹操一看战局恶化,慌了手脚,甚至一度要迁都躲避关羽的兵锋。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关羽大获全胜,威震天下,引起了孙权的警觉。孙权虽是刘备的盟友,但关羽在荆襄地区的发展壮大,却让孙权感到极大威胁。孙权给曹操修书一封,在书信中提出联合阻击关羽的建议,他提出要“遣兵西上,欲掩取羽。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军之围,不救自解”,乘虚袭取关羽的后方基地江陵城,端掉关羽老巢,魏吴两国南北夹攻,关羽首尾难顾,必败无疑。

  关羽和益州的刘备、诸葛亮,都没有料到昔日盟友孙权会来这一招,疏于防范,结果东吴大将吕蒙白衣渡江,攻占江陵,关羽军队的全部家属、粮草辎重都落入东吴手中,关羽一时间进退失据,被迫从樊城紧急撤兵,掉头回救江陵。然而关羽部下将士听说家属被俘,后路被断,霎时间兵无斗志,军心瓦解,一哄而散。关羽只带着几百个士兵,想在麦城固守待援,又怕被吴军包围,只得落荒而逃。

  此时在樊城前线主持大局的是曹魏大将曹仁、徐晃。得知关羽后方遭袭,败走麦城,徐晃紧急召集众将,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商讨关羽大势已去,曹军应该乘胜追击还是坐观成败。结果众将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应该抓住时机穷追猛打,有人认为应该不动如山,争执不下。

  曹操得知后,态度耐人寻味,他“恐诸将追之,果疾敕仁”,派遣信使星夜兼程赶赴前线告诉曹仁,要求他们按兵不动,严禁追击关羽。关羽是曹操心腹大患,如今他败走麦城势单力孤,对曹魏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为什么曹操不让武将们追击?原来这正是曹操的神来之笔。

  曹魏谋士赵俨,说出曹操这么干的原因:“权邀羽连兵之难,欲掩制其后,顾羽还救,恐我承其两疲,故顺辞求效,乘衅因变,以观利钝耳。今羽已孤迸,更宜存之以为权害。若深入追北,权则改虞於彼,将生患於我矣”。

  原来,曹操深谋远虑,他认为如果曹魏出兵追杀关羽,会招来蜀汉刘备的疯狂报复,而使得孙权一箭双雕,坐观成败。而如果曹魏按兵不动,有两种可能:一是关羽被东吴杀害,刘备就会把矛头转向孙权,曹魏可以坐山观虎斗。二是如果关羽不死,也会为了夺回荆州与东吴发生激战,曹操照样可以不费一兵一卒,让孙刘两家打个你死我活。事实证明了曹操的远见,关羽被东吴杀害,孙刘联盟至此破裂,刘备与孙权大打出手,彼此削弱,最大受益者还是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