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清朝名臣朱轼是什么人?他与雍正之间有何故事?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清朝名臣朱轼的故事。

  雍正帝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即位,成为大清的第五位皇帝,一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去世,共在位13年。在位期间他进行了整顿吏治、改土归流、耗羡归公、废除贱籍、摊丁入亩等一系列改革,推行新政,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还大力进行反腐工作,修正了一些康熙帝留下来的积弊,也为乾隆的统治打下更高的基础,在清朝的康乾盛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雍正帝在政治上独特的眼光和长远的考虑早在他还未登基前就有所体现,例如在选用人才上,他因为一顿饭就看清了一个朝廷大臣,并决定拉入自己阵营,并向康熙帝极力推荐此人,多年后,还让他给自己的儿子,未来的帝位继承者做老师,而此人做出的种种功绩,也证明了雍正帝的好眼光。

  这位与雍正帝颇有渊源的官员名叫朱轼,字若瞻,号可亭,是江西高安市村前镇艮下人。虽出生清贫,但朱轼聪敏勤学,小小年纪便在当地颇有名气,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30岁这一年朱轼考中进士,成为了庶吉士。也是从这开始,他踏上了他的为官之路,康熙年间,他先后担任了潜江知县、陕西学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抚、左都御史。

  朱轼为官期间有德政,在办理政事上十分的勤勉,重要的事情一定要亲自办、亲自过问,他常自奉廉洁,以身作则,因此以清廉审慎著名。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这一年正是朱轼担任浙江巡抚期间,也是这个时候他与未来的雍正帝胤禛结下不解之缘。

  这年夏天,南方多省有水患,不仅导致粮食减产而且让很多百姓都直接吃不上饭了。众多灾区中,尤以杭州附近的淳安县灾情最为严重。康熙为了了解灾情和地方官员的办事情况,于是安排四子胤禛(雍正)和十三子胤祥前去视察。

  自古派皇子们代天子去视察工作,一方面是表示皇帝对事件的关注程度,一方面是历练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若是做得好,那无疑就让自己在继承皇位上增加了更多的胜利的资本,不但让自己在皇帝心中加了分,也为自己积攒了人脉和民心。经过长途跋涉后,胤禛等人来到了杭州,本想先见见浙江巡抚朱轼,结果在巡抚衙门扑了个空,工作期间不在职位上办公,这简直是玩忽职守啊,胤禛心中不免对朱轼的第一印象打了负分。

  随后胤禛一行人在当地兵丁的带领下来到了受灾最严重的淳安县,顺着一处簇拥的人群看去,这才发现那里有个带头人正是在府衙中不见人影的浙江巡抚朱轼,他正站在一大锅粥面前,帮着给灾民们派粥,并且嘴上还说着让灾民们安心的话,告诉他们灾情会很快得到控制的,让大家不要慌乱,胤禛发现朱轼官服上沾着许多的泥渍,头发也有些许凌乱,想必他也已经出来很久了,一直都在帮着做事,因此,心中不仅改变了对朱轼的看法,对他的尽忠职守,以身作则也十分的赞赏和尊敬。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看到朱轼经常连续几日都在外面忙碌,有时候一整天都不回家,胤禛也安排了人手去帮忙,过了一段时间,涝灾总算过去,赈灾的银两也在朱轼的安排下用到了灾民身上。工作视察结束,胤禛表示要回京复命了,朱轼则说这几日都没时间来好好接待贝勒,一定要在他们走之前请他们吃一顿饭。于是胤禛和胤祥便恭敬不如从命,来到了朱轼家中。

  来到朱轼家里后,两人都因眼前的情形而非常吃惊,堂堂一个巡抚,整个府上竟没有一个下人,家中布置得更是十分的简单,可见主人生活中是多么的节俭,不久后,饭菜也端了上来,刚好是四盘两碗,样式很简单,是四道家常菜,用都是当地的一些粉丝、腊肉、肉皮等家常食材,因为没有下人,所以这些饭菜都是朱轼的女儿所做,卧病在床的妻子也是由朱轼和女儿一同照顾。可见,朱轼此人不仅富有责任心,工作能力强还为官清廉,刚正。

  回京后,胤禛向康熙帝详细汇报了这次视察的结果,他还大力推荐朱轼说此人为官清廉,办事能力强深得民心,理应提拔重用。朱轼也没有辜负他的赏识,在担任浙江巡抚期间努力钻研,找出了预防海潮的有力措施,他带领人用做木柜的办法加固堤塘,自此以后海宁、上虞等经常闹水患的几个县得到了安宁,在此之前历经多朝筑堤塘,堤基尽是浮沙,多次崩塌,百姓生产生活都苦不堪言,而用上了“木柜法”后,百姓们都喜笑颜开说有了朱大人修的堤塘就不怕冲。朝廷看到朱轼这样的才学,很快将他升了官,调到了京城当左都御史,朱轼在救济灾民,安定社稷,保卫巩固边疆上都有着卓越贡献,成为了一代名臣。

  雍正登基后的第一年,便赐朝堂良佐的匾给朱轼,将其视之为左右手。还让他成为了自己儿子的老师,其中就有未来的乾隆帝弘历。朱轼对他的要求很严格,严格到雍正都觉得有些过分,雍正为此还对朱轼说:教也为王,不教也为王。意思是,教不教育,他都是未来的王,不用这么严格。没成想,朱轼回了一句:教则为尧舜,不教则为桀纣。雍正见说得有理,也不再说什么了。

  朱轼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为大清做出了卓越贡献,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重臣,还教导出了一位明君,他于乾隆元年去世,享年72岁,谥号文端,乾隆帝御赐“帝师元老”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