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土木堡之变”于谦力挽狂澜,为什么朱祁镇复位后不顾一切要杀他?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于谦为什么会死。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明史》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宣德元年(1426年),于谦曾以御史职随明宣宗朱瞻基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在明英宗朱祁镇在位初期,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阁朝政,都很敬重于谦。于谦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三杨”去世后,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后经百姓和官员请命才复任。

  (于谦)

  “土木堡之变”,于谦力挽狂澜,救大明于大厦将倾之际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朝中很多大臣要求南迁,就是逃跑,放弃抵抗。于谦力排众议,坚持抵抗。他力荐明代宗朱祁钰坐上龙椅,然后以兵部尚书的身份整饬兵备,部署作战,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

  于谦军队明显占了优势,瓦剌太师也先挟持着明英宗逼和。而于谦则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同意和谈。于谦够硬气,也先于是放低身价,一年后,被迫释放英宗。大明与也先和谈后,于谦仍然积极练兵,做好边境的防范工作。

  可以说,如果不是于谦力排众议,坚持抵抗,那么明朝在朱祁镇这一代就基本结束了,北京城门口大开,也先必定长驱直入。明朝想再翻盘,毕竟要多费很多时日和财力。正是因为于谦的坚持与亲自作战,才让大明又看到了希望。

  国不可一日无君,于谦拥立朱祁钰上位,不但让明朝在朱祁镇缺席的时候有了主心骨,使明朝在也先那里,在士气上占了上风。

  朱祁钰做皇上后,为于谦的命运埋下了不幸的伏笔。

  于谦可能做梦都不会想到的事情有二,一是朱祁镇会被也先俘虏,二是朱祁镇会再次复辟,重新登上皇位。所以,在站队方面,于谦是明显站在朱祁钰一边的。

  于谦这样的站队也给他日后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王振独揽大权的时候,于谦是否对英宗失望了呢?而在朱祁镇被俘虏后,他果断拥立朱祁钰当皇上。当然,“国不可一日无君”是主要的。但是,于谦完全可以有另外的选择,比如立太子朱见深为皇上,让朱祁钰继续监国,或者当摄政王。

  如果,于谦这样做的话,那么日后不论朱祁镇如何,被杀或被赎回或继续当皇上,在朱祁镇来看,他都是对于谦心怀感恩的。同时,也给于谦自己留下了后路。但是,这条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被考虑到,或者是不屑于去走。

  “主少国疑”,可能这也是于谦的一大考虑。而于谦从大局,从国家的利益考虑,于是就选择了成年人朱祁钰当皇上,让国家更强大,更硬气。当时,时局变化莫测,八年之后,于谦就为自己当年的决定埋单了。

  “夺门之变”后,于谦必死。

  天顺元年(1457年),朱祁钰病重,而他的儿子朱见济早就夭折了,所以,大臣们又迷茫了,不知道之后何去何从。此时石亨、杨善、徐有贞等人策划了“夺门之变”,拥立英宗复辟:

  《明史》本纪第十二英宗后纪:天顺元年春正月壬午,昧爽,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輗、张軏,左都御史杨善,

  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以兵迎帝于南宫,御奉天门,朝百官。徐有贞以原官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日中,御奉天殿即位。下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锦

  衣卫狱。

  这样,经过七年的南宫囚禁生活后,朱祁镇又登上了皇位。之后,把朱祁钰贬为郕王。不久,朱祁钰病死。《明史

  英宗后纪》记载:“二月乙未朔,废景泰帝为郕王。”

  朱祁镇为何最后明知于谦有功,还诛杀了他呢?原因如下:

  1、策划了“夺门之变”的石亨、杨善、徐有贞等人要于谦死。

  其实,朱祁镇明白,如果没有于谦,自己的王朝的气数也就尽了,自己也不可能再回来当皇上。他也对大臣说,于谦其实是有功劳的。但是,徐有贞却说,如果不杀了于谦,他们的“夺门之变”就没有个正当的借口。

  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明史》

  而徐有贞等人非要杀于谦的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在一条船上,是政敌。同时,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说于谦等人“欲迎立外藩”。这样,朱祁镇才更加生气,所以下定决心,令其含冤而死。

  当然,后来,所谓的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夺门勋贵”,也一并被朱祁镇给杀了,他怎会让人时刻提醒自己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取得皇位的呢?

  2、朱祁镇从个人情感方面出发,也希望于谦死

  朱祁镇虽然知道于谦有功于大明,但是他始终是朱祁钰的人,包括在被也先俘虏后,于谦说“国为重,君为轻”,同时辅佐朱祁钰当皇上,甚至支持朱祁钰废了朱祁镇的太子朱见深等。朱祁镇一想到这些,肯定是添堵的。

  既然不是自己的队友,那么不帮自己,还不如把他处死。

  3、一朝天子一朝臣,朱祁镇复辟后,于谦身份很尴尬

  现在,于谦就很尴尬了,拥立朱祁镇上位的大臣们不希望于谦活着,朱祁镇也不希望,朝中很多大臣都是于谦的对手,或者是嫉妒于谦的能力。在人人自危的年代,更没有人来替于谦说话,自然,于谦就没有好下场。

  4、老百姓虽然反对于谦死,但是没有用处

  老百姓的眼睛是明亮的,于谦是大清官,有功于社稷的大功臣。老百姓自然希望这样的清官能活万万年,但是老百姓的口碑此刻没有一点作用。当政的是朱祁镇,是皇上,皇上说了算。

  就这样,于谦被冤死。朱祁镇一生对于谦并没有什么补救的行动。而到了朱祁镇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时,立即给于谦平反,于谦得以复官赐祭,追谥“肃愍”。而后来,到了明神宗时期,于谦被改谥“忠肃”。

  朱祁镇一生伴随着杀害忠臣于谦的恶名,《明史英宗后纪》对朱祁镇的评价如下:

  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复辟而

  后,犹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从上可以看出,英宗本来承继了仁、宣之富庶的大业,也有资深大臣辅助,但宠信王振,甚至复辟后,还追念王振。最值得肯定的是,他罢黜了人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