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政权为何建立了一年就灭亡了?是御敌不成,反起内讧造成的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弘光元年(1645年),称帝仅一年的福王朱由崧便感到了不安。
虽然,朝廷上下全是歌功颂德之声,南京城内也是一片歌舞升平,但是,他从各地的塘报和下边的部队布置中,却隐隐约约的嗅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
一方面,占据京城的清军咄咄逼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南下。要知道,八旗军的战斗力之强,连向来以剽悍著称的李自成都只能拱手将京城献出,然后西逃以避其锋芒。所以,弘光帝不敢妄想从清军手中夺回京城,能够偏安一隅便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另一方面,一直为弘光朝驻守武昌一带的大将军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竟起兵八十万想要东击南京。当时,李自成残军未除,清兵在北方虎视眈眈,南明的处境可谓是危机四伏。倘若,此时君臣一心同仇敌忾,尚能维持住这江南的半壁江山。
可是,若御敌不成,反起内讧,那么,就只能坐等其分崩离析了。
其实,左良玉的起兵并非一时兴起。早在福王即位时,祸根便早已悄无声息地种下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一路高歌猛进,在攻陷了大同、居庸关、宣府等重镇后,兵锋直指京师。崇祯皇帝虽然有心守城,但手下的将士早已与他离心。
三月十九日,北京城门被人主动打开,李自成长驱直入,直抵皇宫。之后,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只得自缢而死。一时间,国君死,江山易主,史称“甲申国难”。京城虽陷,国君虽薨,但江南一带尚在明朝的掌控之中,此外,南京曾是明朝初年的都城。
在明成祖朱棣迁都之后,南京作为陪都,仍然保留着完整的六部等行政机构。所以,在此国难之际,在南京扶持新君登基,迅速安定人心,乃是重中之重。但是,崇祯皇帝的几个儿子却在战乱中不知所终。形势危急,并不能一味地等待。于是,南京的文武大臣们认为,既然找不到崇祯皇帝的儿子,就要从朱氏皇族中寻找一位来继承大统。而选择皇位的依据,自然非血缘莫属。
若论起血缘亲疏,那号令江南的理应是福王朱由崧。因为,他和崇祯皇帝同辈,是崇祯皇帝的亲堂兄。同福王相比,另外的几个藩王在当皇帝的可能性上就差了许多。桂王朱常瀛远在广西,且是崇祯皇帝的叔叔,选他当皇帝实在是难以服众。而在杭州的潞王朱常淓虽然离南京近一点,但他不仅是崇祯皇帝的叔叔,还在血缘关系上比桂王和福王远很多。
如此看来,选择福王是无可置疑的事,不论是从血缘关系上还是从地理位置上,福王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是,东林党的首脑钱谦益却并不同意拥立福王。钱谦益在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高中探花,此后,他官至礼部侍郎,凭借着自己满腹的才华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称赞。其实,像他这样既有学识又有功名的重臣,进入大明王朝最高决策机构——内阁,只是早晚的事情。
大明朝虽然不设丞相,可内阁中的阁老早就有了丞相之实。按钱谦益的想法,先进内阁老老实实地混几年,等到年岁渐长,再倚老卖老地登上首辅之位。最后,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岂不美哉?但可惜的是,钱谦益的仕途之路并不平稳。他先是卷入了科场舞弊案,后在首辅之争中落得惨败。最后,只能以候补阁老的虚名回归家乡。崇祯帝在位的时候,钱谦益费尽心机但始终无法步入政坛。
在崇祯帝自尽后,政治嗅觉极其敏锐的钱谦益立即拥护潞王,并拉拢了史可法、高弘图、左良玉等人。但是,马士英棋高一等,率先与江北四镇的将领合作,把福王扶上了皇位。于是,钱谦益等人看看福王的仪仗队,再看看站在马士英后面的大军,只能无奈地尊福王为帝。
所以,在福王即位后,对钱谦益一党是处处为难。他先是将史可法调往地方,使之远离政治中心,后对左良玉的军粮进行各种克扣。于是,在忍无可忍下,左良玉于当年三月率兵东下,想要向福王要个说法。当时,福王见状,赶忙令马士英和史可法率兵抵抗。
清廷见南明陷入了内乱,于是,在四月趁机南下。而这次领军的,正是鼎鼎大名的豫亲王多铎。因此,在清军猛烈的攻势下,南明军队只能抱头鼠窜。很快,扬州陷落,史可法壮烈殉国。五月,多铎率领清军得意洋洋地进入了南京城。福王虽然赶在城破之前逃了出去,但很快就被清军俘虏了。
就这样,建立仅一年的弘光政权宣告灭亡。
到了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九日,有人向摄政王多尔衮进言,称:在京居住的故明衡王、荆王欲起兵反清。到了五月,弘光帝与潞王朱常淓、荆王朱慈煃、德王朱由栎、衡王朱由棷和“太子”王之明等十七人被斩首于菜市口,年仅四十岁。
之后,朱由崧王妃黄氏之弟黄盐梅购得棺木,将其与黄妃合葬于河南孟津县东山头村。
其实,后世之人谈论起短暂的弘光政权时,都对骄奢淫逸的福王唾骂不止。但说到底,弘光政权夭折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党争。在内部乱作一团的情况下,福王即使再英明,也难以力挽狂澜。所以,弘光政权的灭亡是必然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