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之战中,张辽为何能够以少胜多战胜孙权的进攻?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张辽以少胜多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张辽八百破十万是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后世的无数将领都以之为楷模,但是很少有人能够超越。在这场战斗中,张辽多次挫败孙权的攻势,还多次置孙权于险情之中,给孙权带来了极深的心理阴影。那么,张辽为何能够以少胜多呢?
一、曹操的计策与张辽的选择不谋而合。
合肥是孙权心中永远的痛。孙策在去世前对继位的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句话虽然肯定了孙权的长处,但是也指出了孙权的短处。作为血气方刚的孙权,得到这样的评价自然是不服气的。
为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不亚于兄长,孙权多次亲自率军在战场厮杀。在赤壁之战时,他虽然许诺给周瑜五万精兵,却只给了三万。剩下的人马控制在孙权手中,在周瑜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时,孙权便发动了对淮南的进攻,目标直指合肥。
但是,在孙权的一生中,他始终没能拿下合肥。合肥就如同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横亘在孙权北上的道路上。孙权在解决与刘备的湘水之争后,便趁曹操的主力尚在汉中,发动了对淮南的攻势。他调集了所有可以调动的兵力,对合肥发动了最大规模的进攻。
曹操对合肥的防御十分重视,他把合肥作为阻止东吴北上的重要据点。为此他派了五子良将中的两位来防守它,分别是张辽和乐进,再加上骁将李典。曹操当时身在汉中征讨张鲁未归,不过他给合肥留下了防守的计策。
张辽等人看到曹操的计策里写道,当东吴前来攻击的时候,张辽和李典出战,乐进守城不出。对于这个计策,张辽的解释是,孙权的兵力强大,只有趁其立足未稳之际,出兵打消他们的士气,然后再进行守城就可以成功。于是合肥的兵将按照曹操的计策行事,最终打退了孙权的进攻。
张辽之所以会对曹操的计策心领神会,是因为他的选择与曹操的计策不谋而合。因此他才会对其他人将曹操的意图解释得明明白白。曹操的安排也依据个人的才干,知人善任,让骁勇善战的张辽、李典出战,派谨慎小心地乐进守城,保证了作战的万无一失。正是有了正确的战术指导,曹军才取得了合肥之战的胜利。
二、阵前突击是曹军行之有效的传统战术。
在合肥之战中,张辽在战役初期的突击,决定了战役的前途。在这场战斗中,张辽选择了八百敢死队,直接冲入了立足未稳的吴军营垒之中。恰巧张辽杀入的营垒,就是孙权所在的营垒。在张辽的冲杀下,吴军损失惨重,所向披靡。
张辽一直杀到孙权的面前,孙权在突如其来的进攻面前失去了冷静,独自跑到高冢之上,手执长戟进行自卫。张辽喝令孙权下来迎战,孙权也不敢乱动。后来见到张辽兵少,孙权指挥吴军以优势兵力包围张辽和他的部下。张辽在冲出重围后,又返回救出被困的部下。经此一战,吴军士气大跌,对战役的胜利失去了信心。
其实,趁对手立足未稳便迎头痛击的战术,一直是曹军的传统战术。早在赤壁之战后,双方争夺江陵的战斗中就上演过相同的一幕。当时周瑜率军攻打江陵,遭到了曹仁的激烈抵抗。曹仁见周瑜的前锋数千人刚刚到达,便招募了三百敢死队,让部将牛金率领进行反击。
与张辽的合肥之战相同,牛金的三百敢死队被吴军包围。曹仁见状不顾部下的劝阻,亲自率军出战救援牛金。他率领数十人冲入重围,救出牛金等人。随后他再次冲入重围,把剩余被困的曹军救出,只损失了数人。吴军因此选择了撤军,曹仁得以坚守江陵一年之久。
曹操对曹仁的这一战十分赞赏,封曹仁为安平亭侯。在对合肥的防御做出预先布置时,曹仁的这一战是否对曹操产生了影响,不得而知。不过,从曹仁的这一次作战的成功,显示了曹军的战术特长。曹操发挥自己军队的特长,张辽勇挑重担,使得曹军在合肥复制了当年江陵城下的那一幕。
三、孙权的指挥是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合肥之战中,虽然曹军上下作战出色,但是孙权的错误指挥是吴军失败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双方的兵力悬殊很大,如果孙权真的指挥果断,决心明确,还是能够夺取合肥的。即便不能夺取合肥,也会给曹军以沉重的打击,压制住曹军的嚣张气焰。
在江陵之战的时候,周瑜面对曹仁的抵抗,也同样开局不利。但是周瑜把主要目标锁定在江陵身上,不夺取江陵誓不罢休。他以放弃荆州南部四郡为代价,换得了关羽、张飞的配合作战。最终在经过一年的争夺后,被孙刘联军主力围困的曹仁支持不住,只得放弃江陵撤走。
如果孙权有周瑜那样的决心,他会给曹军带来更大的压力。当时吴军中拥有像吕蒙、凌统、蒋钦、甘宁等优秀将领,再加上优势的兵力,完全可以与曹军决一死战。当时曹军的主力随同曹操征讨汉中,远水不解近渴,孙权拥有足够的时间攻打合肥。
但是在遭到张辽的袭击后,孙权只是在象征性地对合肥进攻了十几天,没有取得像样的战果后便撤退了。这只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孙权根本没有下定非夺取合肥不可的坚强决心。他对合肥的进攻,只是一种试探性的进攻,想要趁有利的战机抓一把的行为,这就决定了孙权在遭到张辽的顽强抵抗后,便放弃了进攻。
这是因为孙权心中的战略方向一直处于选择状态。究竟是夺取荆州还是北上夺取徐州,一直是孙权心中的难题。他一方面想要拿下合肥,夺取徐州,逐鹿中原。可是出于自身的考虑,他又倾向于夺取荆州,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此时的孙权虽然还有进取之心,但是保守的天性也在消磨他的意志。吕蒙为他分析局势,认为徐州是可以夺取的。但是随后的保有徐州,就需要东吴投入大部分的兵力。从这一方面来看,孙权如果坚决要夺取合肥,也是能够办到的。
可是,吕蒙最终的建议是夺取荆州。他和孙权的潜在想法一样,那就是夺取位于上游的荆州,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才是东吴应该选择的目标。因此,孙权对合肥的这场进攻,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尽全力。他只想用强大的兵力威胁对方,从而轻易拿下合肥。谁知道在合肥他遇到了张辽,在闹得灰头土脸后,孙权放弃了北上的企图,重新把目光投向了荆州。
孙权的战略意图是试探性的进攻合肥,自然不会死命作战。同时在整个战役期间,孙权在指挥作战上,显示了他不如孙策的一面。在战役初期,他被孙权袭击被逼到高冢之上。在战役末期,他依然不汲取教训,在撤退途中被张辽袭击,险些命丧逍遥津。在孙权的这种指挥下,他即便是拥有十万人马又有何用呢?
结语:
张辽在合肥之战中以少击众,击退了孙权的进攻。在这场战役中,张辽率领八百兵马冲入孙权的大营,打得孙权闻风丧胆,也留下了八百破十万的佳话。不过张辽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也是有着内在的原因的。
首先是曹军战术正确,其次是曹军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战术特长。最后,再加上孙权战略意图模糊,战斗意志不坚决,指挥错误。这使得孙权对合肥的进攻,变成了虚张声势的行动。由于这场战役的失败,孙权重新确定了夺回荆州的决心,进而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