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盔甲为什么这么厉害?是盔甲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明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朝代,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中国,古代武术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包括“器斗”、“拳”、“骑射”等丰富多彩的武术,与中国古代军事相融合,依靠盔甲,代代相传,甚至蓬勃发展。如盔甲在军事战争中的使用,盔甲在军事上的支配地位等等。通过盔甲的防御,成为研究中国武术文化的“微窗口”。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武术发展的巅峰时期。随着火器的使用,装甲的历史高峰也出现在这个时候。盔甲是明清时期盔甲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一、明清甲胄
1、军事武艺中的明朝甲胄
唐朝实现武举制以来,文武分离出现文状元和武状元。明朝以后,贯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统治者重视文武兼备、德艺双馨的人才,因此倡导能文能武的人被国家任用。形成了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内容互含的文武两方面,而在选拔武材人方面,基本还是沿袭前制,以骑马、射箭为主,并对其技艺分为不同的等级来选拨人才,直到万历以来,武举考试除骑马、射箭外,又设有枪、刀、剑、戟、拳搏等。这一举措,使得民间的武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武举人才的选拨催生了民间武术的繁荣,民间的枪法、刀法、棍法等,在武举的驱使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武术体系的形成就是其代表。
明朝开始中国武术开始形成了派别和门派,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武术繁荣,且武术理论也在明朝有了恨大的进步。在明朝武术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明确说明了武艺不能脱离实际,是战场救命之技,技不如人便被他杀,技高一筹便勇猛无敌。军事武艺最终要走向战争中,才能显现其价值,为此,戚继光对军事武艺在战阵这样说道:“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补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刀还他,《纪效新书总叙》”战场不是个人显威风之时,要有大局意识,一意孤行将会导致全军覆没。因此,戚继光十分重视战争的整体配合,创下了闻名的“鸳鸯阵”。
2、明朝欧洲甲胄
欧洲甲胄,表现出奢华,制作时重视人体工学,如亨利二世甲胄,
据资料记载,亨利二世背型略驼,在设计的时候就在甲身的背面设计出了凸起状,同时,内层的皮革使用较好,其舒适度也有所提升。而甲胄的顶峰期也出现在这一时期(法国)。由于继位后的各种原因,如:争夺霸主地位、发过对意大利入侵失败以及国内的宗教改革等,使得亨利二世将其对胜利的渴望寄情于对甲胄的钟爱。他对甲胄制造业大力赞助,18岁时便自誉为“勇士王子”。仪仗队是软弱国王最好的强心剂,“在战神的庇护下”,熠熠闪耀的甲胄成为他们威武骁勇的光环。
二、甲胄的当代价值
1、军事武艺中甲胄的当代美学价值
甲胄的风韵早已随着冷兵器的结束而终结,其防御作用虽存,却无用,历史的车轮使得甲胄的防御早已不如从前,特别是“热兵器”的问世,对“冷兵器”的冲击是致命一击,因此,甲胄终将退出军事武艺的舞台,走进尘土之中,长眠于地底之下,随着考古文物的挖掘,甲胄则以文物的形式登台于博物馆之中,以文物的形式,向世人展现其当代价值。甲胄在古代作为其战备之物,在远古具有卫体之价值,如今更是价值连城。作为文物其观赏价值则是主要价值。风靡古代军事战争的甲胄,至今风韵犹存,当代虽没有了往日的战事,但甲胄在博物馆中,仍以符号的方式述说着陈年旧事。通过观赏甲胄可以发现其美的闪烁,形制美又尤为突出,了解其中的文化底蕴,需以审美的眼光发现其美的存在。君王的奢侈之风盛行,使得军事武艺中的甲胄实战性得到了加强,同时,王侯将相的甲胄也与众不同,如夏商周时期青铜的使用,使得甲胄也有了铜泡,用以装饰甲胄和提高甲胄的防护能力,从侧面则是反映出了权贵将领们对美的追求。到春秋战国以后,君主王侯对甲胄美的追求更是一发而不收拾,各朝各代皆有不同的形制样式,其甲胄上还附带了绘画,绘画艺术的出现,可谓是锦上添花,为甲胄的审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唐朝的黄金甲、宋朝的雁翎锁子甲以及百色介胄、清朝的乾隆用甲等。通过甲胄中的绘画艺术,可以发现所处时代的艺术美,绘画艺术的出现,增添了甲胄的震慑之效,但更多的则是体现出统治者追求高端、奢华的欲望,彰显的则是美的价值。
2、甲胄为军事武艺而生
甲胄的美还表现在甲士作战中,甲胄为军事武艺而生,与军事武艺具有极大的联系,甲胄的出现,为军事的胜利增添了胜利的砝码,军事在古代常与武艺和战略相结合,因此,武艺在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出征上战之人,皆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甲士”,实则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甲士,甲士则是对上战之人的统称,从历史上甲胄数量的多少就可以看出,甲胄并不是普及之物,更多的则是有战功或者有权位的人才能拥有,因此,军事武艺中的甲胄乃上层人士之物,步兵并不普及。有了甲胄和武艺的结合,战争的局面便得到了另一种美的承托,战阵美。古代作战并不是三五成群的私战,而是千军万马、兵车摆阵、锣鼓升天的对峙。一声鼓响,将士将置生死与度外,使出浑身解数立赫赫战功,正如唐朝诗人李白所写“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
三、甲胄的当代兵学价值
1、甲胄的当代武学价值
兵学是传统文化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门类。它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具有极强的工具性,是一种极切实用的学问;具有鲜明的公用性还有着广泛的普适性,梳理中国历史的发展,可见中国历史好比一部战争史,此起彼伏的战争,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然兵书是记录战争的一个重要载体,其中兵书所涵盖的不止是军事战略,同时也涵盖了军备的制造,武器的完善,从历史上的军事书籍中,随处都可发现兵器的掠影,军事武艺中的甲胄也是如此,承载着中国兵学的传承。
军事武艺中的甲胄演变可以再现不同时期的军事战争,蚩尤的以角抵人,就述说了早期的军事,采集狩猎时代出现的则是人与兽斗,在人与兽斗的过程中,出现了军事武艺的最初雏形,摔、打、踢、展、闪、拿、腾、挪的技击,直到奴隶社会的问世,相互掠夺、私欲纵横,战事连连,军事武艺便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而一发不可收拾,与之相伴的军事典籍也脱颖而出,记录了远古到近代的军事典籍,描写了一幅幅鲜活的战事场面,虎贲甲士,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战车甲士七十二人列于阵前,蓄势待发,其甲胄的承载,与兵学均有极大的关系。
2、甲胄的当代伦理价值
中华文化中的儒学文化积淀了各历史朝代的精华,而儒学思想则是当今文化中的瑰宝,其儒学思想中的伦理乃是中国人民一直所遵守的(弃其糟粕后),扒梳各历史的发展,随处皆可发现儒家伦理思想的踪影,即使出兵打仗也得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可见儒家文化的渗透性,而伦理是儒家文化中的一枝,体现在君臣、王侯、将相、长辈之间的层次性,长幼尊卑、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至天子诸侯、下至黎明百姓,都逃离不了伦理的束缚,甲胄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同样的涵盖了中华文化的伦理。
从礼的视野来论证,皆有礼的成分。可见遵从伦理精神已成为了甲士以及古人的本能意识,而甲胄中的伦理价值久远弥香,绵延至当代,其中的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与当代发展特征所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伦理价值,而当代价值是建立在古代价值基础之上的,是去粗取精、吸气精华、去其糟粕后所得到的,当代的甲胄伦理价值,则更好的彰显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
结语
甲胄是一种战场防御之器械,与武艺在战阵中运用有着极大的联系,甲胄之职是防止士卒在战争中免受伤害,减少人员伤亡。而甲胄在军事中运用,又得依靠武艺,习得武艺,穿戴甲胄才能游刃战场,因此军事武艺就是战争的必备之技。古之军事武艺,不是套子、花法,是开大阵,对大敌的保命之技,拥有武艺后,才能在战场或战阵中一显身手,然二者的结合则是在战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