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曹参是如何治理政事的?他整日饮酒作乐为何被称为贤相?

  曹参,字敬伯,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政治家,西汉时期继萧何之后的第二位相国,史称“曹相国”。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汉开国后,正式将黄老之术作为治国方略引入朝政的,就是大汉朝的第二任国相曹参。

  秦朝还在时,曹参为沛县狱吏,秦朝以严刑峻法治国,曹参作为狱吏,对此深有体会。刘邦起事反秦后,曹参先任中涓,掌管文书收发及谒者之事,兼管清洁杂物。刘邦入关、进入汉中前后,曹参掌兵参加多次战役,屡建大功,先后迁任将军、中尉等军职。

  刘邦赢得天下,论功行赏,谁应该坐开国功臣的头把交椅,曾有过很大的争议,武将们认为曹参当属第一,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虽说后来曹参退居了次座,但由此可见他的才干是有目共睹的,并非捡便宜的一介武夫。

  高帝六年,刘邦立庶出长子刘肥为齐王,同时任命曹参为齐国之相。

  这是曹参治理政事的开端。

  历朝历代,凡是由底层而起,夺得天下的新政权,治国初期都会遇到昔日武夫如何治理当今天下的难题。

  许多时候,因武夫缺乏顺势大势的治国思想,天下往往会强烈震荡,有的甚至会因此迅速垮台,但汉初的这一帮原先的草莽武夫却颇为明智,懂得适应天下大势,曹参就是其中的代表。

  为了寻求治国方略,让百姓安居乐业,曹参上任齐相,第一时间即把齐国的长老和诸多儒学之士召集起来,问策寻法。

  聚谈时,有人向曹参推荐了一位正在齐国高密、胶西一带讲学的老者,此人叫盖公,乃战国末期黄老之学的传人。

  何为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黄指黄帝,老即老子,简单说即是崇尚清静无为,不主张过多的行政干预,采取顺应自然的措施,以休养生息的方式促进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

  曹参请来盖公,黄老传人一席话,曹参茅塞顿开,大为钦佩,当即尊之为师。

  以“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的黄老思想治理齐国九年,曹参名声远播,史称“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汉惠帝二年七月,大汉首任相国萧何去世,曹参继任。

  曹参之所以能够顺利继任大汉朝第二任相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在齐国的政绩有目共睹,他将齐国治理成了大汉朝的一个模范样本。

  曹参进京前,对齐国继任者的交代,在历史上很有名,许多记述权谋智慧的文集都有记载。

  一般来说,此时的曹参应对继任者说一些有关辖区地理、民风以及治理经验等等的官样套话,但曹参说的却是这么一句——

  “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之。”

  继任的齐相有些失望,更有些不解,于是质问曹参,难道要治理好齐国,没有比监狱、集市更重要的事情了吗?

  曹参说,天下初定,奸邪、见利忘义之徒不在少数,监狱、集市是他们主要的容身之所,若是处置过于严苛,弄得这些人没有安身之处,日子久了必遭大乱,因而你要将之视为第一要务。

  曹参达到长安后,按官场惯例,理应先烧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但曹参却全无此意,他发出文告: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这便是著名典故“萧规曹随”的由来。

  为了达到“萧规曹随”的效果,曹参掌政之后终日胡吃海喝,不理政事。有人看不惯,想要劝阻,可一登门,还未开口,曹参又喝起来,不一会便喝高喝醉了。

  见堂堂相国如此贪图享乐,底下的官吏们纷纷效仿,一时间,弄得相府四周是日夜饮酒,歌乐不止。

  有人实在看不下去,想请曹参出面刹刹这股歪风邪气,哪知道曹参非但不制止,相反在视察时也加入寻欢作乐的队伍。

  众人看不懂,有怨言,汉惠帝更是如此,他觉得曹参如此荒废政事,不仅是误国,而且是对自己的藐视。

  于是,历史上另一个名场面又出现了。

  曹参有个儿子叫曹窋,在汉惠帝身边任中大夫。一天,汉惠帝对曹窋说,你回家时,含蓄地问问你爹,高皇帝驾崩不久,嗣皇帝年少未冠,全仗相国辅佐。可您天天只知饮酒,不问政事,如何能治理好天下?看你爹怎么回答,回来告诉我。

  曹窋也看不惯老爹的做派,随即照办。

  哪知道,曹参听到问话,勃然大怒,拿起戒尺对曹窋就是一通痛揍,而且边揍边怒斥,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天下事怎可随便由你饶舌,为父要教你一生都记住今日教训!

  曹窋挨了揍,回到宫中,如实禀告了汉惠帝。

  汉惠帝很困惑,也有些不满,趁着朝见的机会,他问曹参,你何为那样责罚你的儿子?是我叫他问你的。

  曹参听了,大惊失色,慌忙免冠伏地,顿首谢罪。

  汉惠帝继续问,既然曹窋没问出答案,现在卿当着朕面说说吧?

  曹参的回答很简单,很深邃。

  他反问汉惠帝,陛下自思圣武英明,比比高祖皇帝如何?

  汉惠帝说,朕岂敢与先帝相比。

  曹参又问,臣之才具,比比前相国萧何又如何?

  汉惠帝说,卿似不及萧何。

  有了这个前提,曹参紧接着说,陛下所见甚明,所言甚确。既然如此,从前高皇帝与萧相国平定天下,明订法令,备具规模,如今陛下垂拱而治,臣等若能守职奉法,遵循勿失,便算是继绍前贤了,怎敢奢望胜过一筹。

  汉惠帝恍然大悟。

  曹参用这种日日饮酒作乐的方式,掌政三年,得贤相之名,民间编歌谣唱诵——

  萧何为法,顜(jiang,明的意思)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其实,曹参之所以能以黄老之术获得贤相之名,除了明智,还跟汉初那一批开国功臣的集体心理有关,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曾做过精准的概括:“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

  大汉的开国功臣多出身卑贱,辛苦打下天下后,在内心深处,他们都有追求物质享受,不再辛苦作为的想法,除开奉行黄之术,从萧何到曹参,从陈平到周勃,几乎每一个功臣都在建造府邸,选购婢仆,置办田产,尽情享受戎马半生换来的荣华富贵。

  从另一个角度讲,曹参之贤并不伟大,只是不折腾而已。这种不折腾只是让历经战火蹂躏的贫苦百姓有了一些喘息时间,但负面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正是因为汉初实行无为而治,诸如诸侯王坐大,地方豪强大肆兼并等社会矛盾才会慢慢地集聚。

  依个人所见,汉初的无为而治,绝非盛世方略,赞一赞可以,说是千古传诵,则有些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