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会割下皇兄的头颅?
李世民为什么会割下皇兄的头颅?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说起唐朝,印入大家脑海的就是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也正是因为有他们的治理,才有了百姓的安居乐业,国家的繁荣富强,他们也自然受到人民的爱戴,百姓的拥护,李世民作为“千古一帝”也是名副其实。
但“最是无情帝王家”,夺得皇位的人只有一个,要想脱颖而出,才能和狠辣无情缺一不可。“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为了争过一众的兄弟,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亲手射死了自己的头号竞争对手李建成,割下其头颅。然而,他还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唐朝史书都没敢记录下来。
李世民生平
李世民自幼聪颖,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学习的同时勤奋刻苦练习武术,文武双全的他自然得到父亲李渊的赏识,于是李世民在跟随李渊经历了大大小小数百场战役之后,也是获得很多军功,李渊也夸下海口说想要立他为太子。
但封建社会一直以来都是立长子为太子,因此,就算长子李建成没有李世民这样的丰功伟绩,当太子是理所当然的。就这样,李世民在心里便埋下了夺权的种子。
战功赫赫的李世民深得朝中大臣的喜爱,民众爱戴他的人也越来越多。试问:一个博才多学,武艺高强,有远大抱负的人谁能不爱?诸多方面的基础,加上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这一导火索,使得李世民的野心得到爆发,心灰意冷之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做了什么
李渊的年迈促使他想尽快让长子李建成继位,在权势和地位的利诱之下,兄弟开始反目,明里暗里各方面勾心斗角,相互排挤,相互打压,相互胁迫。本身就没有多少势力的李世民知道,若是再手下留情,等待自己的将会是死无葬身之地。
随即,李世民在深思熟虑之下,制定了计划,实施并打乱了李建成的节奏。再趁虚而入,设好埋伏,一举砍下了他的头颅。看到李建成大势已去,李渊只得将皇位让给李世民以谋取一条活路。但让史书不敢写的并不是这些。
李建成死后,李世民觉得他的儿子还是很大的威胁,虽然血浓于水,他还是毫不留情地直接将他们全部斩首。至于李元吉的儿子,则是全部流离失所,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相比之下,他的妻妾虽被接入宫中为李世民传宗接代,但是生活倒也平平安安。
对于那些非亲非故的,则更不必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凡是和李建成沾边的,无一例外地全都被查封家门,以各种方式痛苦地死去。“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说的就是这吧,要是将来有一天,他们的子孙后代像自己对待李建成一样对待自己,后悔都来不及了。
但实际上,李渊辜负了李世民,同时,他的哥哥也处心积虑地想要谋害他,狗急尚且也会跳墙,更何况人。走投无路之下,只能铤而走险,最后反戈一击,成功上位。整个过程虽然血腥,但确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再者,根据记载,李渊在位时的表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很多重大决断全都由李世民在缜密计算之后施行。李建成可能确实有才能,但相比于李世民,则是少了一些格局,少了一些更为开阔的眼界,是否李世民更适合取代他而成为皇帝呢?答案是肯定的。
结语:现在看来,李世民上位确实是最好的选择,贞观盛世已经能充分说明这一点,他还为后面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时代奠定了经济与政治基础。早在《道德经》中就有“良才善用,能者居之”这一说法,而李世民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不必遵循长子继承这一传统,墨守成规终将走向深渊。
现今世人说起李世民,有多少会抓住弑亲不放而诋毁谩骂的?大家都是惊叹于他为人民安稳付出的努力,惊叹于他为国土和平作出的贡献,惊叹于他为经济繁荣作出的决策……说到底,还是“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何必在意史书如何记载,何必在意世人如何看待,这样真的是对的吗?
在我们这个现代化的法治社会,当然不像封建王朝那样草菅人命,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我们生活、工作中鼓励放手去做,勇敢创新。但我们不鼓励李世民这种价值观,因为人是有感情的,这个世界总有比成功更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