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采取什么策略,才能取得最佳的结果?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刘备因轻敌在夷陵之战惨败,如果他正视现实,与东吴议和又会怎样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夷陵之战对于蜀吴来说都是一场悲剧。这场战争无论谁输谁赢,都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但是刘备经过长期的考虑,还是力排众议,发动了这场战争。那么,刘备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能够取得最佳的结果呢?

  一、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考虑。

  大家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评价,一般都是认为这场战争是错误的。因为蜀汉和东吴本来都是弱国,在曹魏独强的情况下,蜀汉应该和东吴联合共抗曹魏。结果刘备发动伐吴之战,使得两个弱国两败俱伤,让曹魏坐收渔利。可是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刘备发动伐吴之战,也是有着他个人的战略考虑的。

  孙权为了夺取荆州,在荆州之战前两年就向曹操投降了。在夺取荆州,杀害关羽后,还专门把关羽的首级送到曹操那里邀功请赏。其实这是东吴色厉内荏的表现,孙权君臣企图狐假虎威,假借曹魏的势力来压制蜀汉,防止蜀汉的报复。

  在曹操去世后,孙权对曹丕的吹捧更是变本加厉。他除了不送儿子去曹魏当人质外,答应了曹丕的所有条件。一时间曹丕和孙权沆瀣一气,双方的关系急剧升温。这样,当时就形成了魏吴联合对付蜀汉的局面。

  刘备如果不伐吴的话,就必须北伐秦川。可是这样做对刘备来说有利有弊。有利的是,北伐秦川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曹操已死,曹魏阵营已经没有能够抗衡刘备的将领。这样,由刘备率领的精兵很可能会打下关中。

  但是,如果刘备攻打曹魏,蜀汉面临独抗两国的战略困境还是无法解决。由于刘备北伐曹魏,会减轻曹魏对东吴的压力,结果会是东吴和曹魏的关系会更加密切,蜀汉要面临魏吴的两面夹击。刘备手中两支主力军在荆州之战中已经损失了一只,剩下的军队无法同时对抗魏吴两国。

  在刘备北伐曹魏的时候,东吴会趁火打劫,由长江三峡对蜀中发动攻击。而曹魏则会将助力转向关陇一带。刘备北伐要穿越秦岭天险,再加上当地遭受多年战乱破坏,后勤供应极度紧张。刘备和曹魏的主力很可能会在关中打成对峙,而后方又会遭到东吴的侵袭,战略形势将会更加不利。

  如果刘备伐吴,由于地势的缘故,蜀军只需要对付东吴的军队。关中的魏军面对无法穿越的秦岭天险和魏延的防守,长江以北的魏军被东吴阻隔,都无法与蜀军直接发生冲突。再加上刘备伐吴,会让魏吴的矛盾不断扩大。如果刘备击破东吴的主力,就会让蜀汉的战略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经过权衡利弊,刘备最终选择了讨伐东吴。

  二、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战略错误。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失败,首先是战略上的失败,其次才是战术上的失败。在战略上,刘备除了违背了两弱敌一强的战略,他对于这场战役要达到的战略目标也是含糊不清的。正如黄权、赵云指出的,动物在吞并荆州之后,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一旦蜀吴交战,必然会旷日持久,胜负难分。

  黄权更是直接说明,东吴的军队勇悍,不主张刘备亲自上阵在前。他建议自己率领军队在前作战,刘备则坐镇后方指挥。但是刘备对黄权、赵云的建议都没有采纳。在战役开始后,战场上果然出现了黄权、赵云预料的情况。刘备率领的四万多人面对陆逊率领的五万多人,兵力不占优势,被陆逊堵在夷陵,进退两难。

  从刘备的作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对这场战役定下的战略目标,是击破东吴主力,进而收复荆州,甚至灭亡东吴。在刘备的军队中,还包含有准备用来接管荆州的以南郡刺史史郃为首的整套荆州行政班子。从此可以看出,刘备对击败东吴是有着十足的信心的。

  我们从战役的结果,就能够看出刘备对东吴的形势发生了误判。事实上蜀汉和东吴的实力相当,谁都难以在战场上迅速取胜。由于刘备过于轻敌,轻视东吴的力量,最终遭到了惨败,以至于在他战败后,感叹自己被陆逊折辱,难道是因为天命吗?其实这与天命没有关系,根本的原因还是出在刘备自身。

  三、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应当采取的战略。

  如果刘备对东吴的实力有正确的认识,就会对战争转入长期相持有所考虑。这样在没有可能迅速在战场上击破吴军的情况下,就可能会放弃全力击破东吴军队的战略目标,转而采取外交解决的办法,也就是与东吴议和的办法。

  当时刘备出击东吴,战略目标不应该定为击破东吴上。因为双方的实力对比,这个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即便是刘备击破了东吴的主力,进入了荆州。随着他侧翼的拉长,会遭到曹魏施加得越来越大的压力。最终他的四万多人是不可能抵挡住魏吴两国的夹击的,很难恢复过去的疆界。

  那么,刘备就应该将目标定为拆散魏吴联盟,重新恢复蜀吴联盟。这是因为孙权投降曹魏并不是真心,而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他一是为了得到曹魏的援助,二是为了给自己与蜀汉作战免除后顾之忧。曹丕也看出孙权的意图,他利用蜀吴的战争,对孙权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

  魏吴这种联盟关系是十分脆弱的,到了战争后期,曹丕甚至向孙权提出了送他的太子来曹魏当人质的要求。可以想见,孙权君臣与曹丕虚与委蛇,承受了多么大的压力。因此,在夷陵之战刚刚结束,忍无可忍的孙权就和曹丕撕破脸皮,再次进入了战争状态。

  刘备要实现拆散魏吴联盟的战略目标,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兵力,只需要与东吴保持战争状态就可以了。这样刘备可以通过旷日持久的战争状态,借曹丕的手段对东吴施加压力,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这也正是孙权最害怕的事,在夷陵之战后,刘备驻扎在白帝城不退,孙权听说之后感到十分害怕,派使者去向刘备求和就印证了这一点。

  四、刘备、孙权议和可能达成的结果。

  如果刘备和孙权采取外交方式来解决战争,最终会达成什么样的协议呢?我们可以预计,因为双方要求条件不同,双方达成协议并不容易。刘备的条件将是归还过去关羽掌管的荆州,只是也要归还南郡和武陵两郡。因为武陵百姓依然对刘备忠心,南郡则是刘备的北伐基地,不可缺失。

  而孙权的条件则是保有荆州,绝不会归还寸土。可想而知,这样的条件,双方都不会满意。唯一能够解决争端的办法,就是在曹魏的身上做打算。那就是东吴配合刘备夺取上庸、襄樊,为蜀汉重新夺取一块北伐的基地。通过汉水交通线,刘备还是能够从襄樊对宛洛发动攻势的。

  这样,东吴就可以继续保留南郡作为自己的西方屏障。动物在满足保留荆州的战略目标后,在自身的安全得到保证后,就可以将主力调往淮南,继续和刘备配合北伐中原。不过这样的作战过于困难,双方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十分渺茫。

  这种议和难以达成,剩下的就看东吴能够在战争中坚持多久了。如果在战争状态下,东吴顶不住曹魏的压力,向刘备求和的话,很可能会同意刘备的条件,将南郡和武陵割让给刘备。这种结果也是双方都能够同意的。

  结语:

  在夷陵之战中,由于刘备对东吴的实力有所误判,造成了他在作战目标上的错误。他一心想击破东吴主力,夺回荆州。事实证明,在双方实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刘备的作战目标是很难实现的。这样,如果刘备能够正视现实,在进入相持状态的情况下,他就应该修改作战目标了。

  刘备应该把作战目标改为拆散魏吴联盟,这就没有必要投入太多的兵力,只是对东吴施加战争压力就可以了。如果孙权无法再忍受曹丕和刘备对他的双重压力,就可能向刘备求和。在这个时候,刘备就很可能兵不血刃地要回南郡和武陵,重新获得对宛洛北伐的军事基地,整个三国的形势会发生新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