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服务过五任主公的贾诩为何还能安享富贵?

  服务过五任主公的贾诩为何还能安享富贵?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在三国的谋士群里,贾诩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毫无忠诚度可言,先后为牛辅、李傕、段煨、张绣、曹氏效力,但不仅没被人骂作“五姓家奴”,还到处受欢迎;他一生中献上多条毒计,甚至还被视为东汉大乱的罪魁之一,但他却能位至三公,最终在荣耀等身中寿终正寝。

  贾诩是一个现象级的谋士,在他的身上,呈现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格,而这正是他“成功”的秘诀。

  第一,纯粹的理性、绝对的利己

  如今有一种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可以不受任何正义、道德、规则、忠诚等感性概念的羁绊。这类人,我们称之为“精致利己主义”。

  贾诩就是这样的人,只不过他的目的是在乱世中安身立命。以这种人生态度为指导,他面临任何复杂的局面都能保持绝对的冷静与理性,从而发现常人看来匪夷所思的路子,如同拥有上帝视角。

  比如在早年间,贾诩因病从郎官之位离任、返回家乡凉州。当时,西北常年发生氐、羌叛乱,他们杀人越货、谋财害命,寻常人落在他们手上休想活着离开。巧的是,贾诩就碰上了这种事,只见他不慌不忙,告诉这些叛军:“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放我一马,我家定会以重金相谢。”

  段公是谁?大名鼎鼎的段颎,字纪明,东汉后期的“凉州三明”之一(另外两位是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他曾在西北统军十年之久,与羌人作战累积达180次,斩杀近4万人,是平定羌乱的头号功臣。因此,听到这位大神的名号后,那些叛军几乎吓出一身冷汗,当即就放了贾诩。

  乍一看贾诩只是灵机一动而已,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不太对劲:两汉经学盛行,儒家士大夫奉行人伦与孝道,一般人哪会想到这种“装孙子”的方法为自己脱困?就算有,情急之间,表现也不大可能正常。而贾诩能在电光火石之间,让一群凶恶的叛军深信不疑,可以想象他当时的神情、姿态一定十足地以假乱真。“装孙子”都能如此理直气壮,试问几人能做到?

  随着凉州军进入洛阳,贾诩在董卓的女婿牛辅麾下服务。随着董卓、牛辅陆续被杀,贾诩提出了他人生中最恶毒的计策(没有之一):鼓动李傕、郭汜、张济等将领,纠集人心惶惶、乱成一盘散沙的凉州兵反攻长安,让当时自觉胜券在握的王允、吕布猝不及防,一举扭转了局面。

  贾诩提出这一主意,自然是出于自身的安危考虑。当时的王允摆出了一幅对凉州兵马穷追猛打的架势,作为董卓旧部,贾诩怎能独善其身?

  但他的这一计谋,客观上却改变了历史的发展。董卓专权、关东兵起,当时的东汉帝国乱象初露端倪;但这只是苗头,王朝的整体架构还未摧毁。随着董卓被诛,士大夫掌握权力,天下理论上存在拨乱反正、悬崖勒马的机会。

  但随着李傕、郭汜起兵,汉献帝与囚徒毫无二致,朝纲彻底崩坏,关中、关东彻底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时代。因此,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时感叹:“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唯有如此之甚。”

  在接下来的大混战中,无数人才沦为了军阀斗争的炮灰,但贾诩却游刃有余地在各个诸侯间横跳,而且到哪儿都吃香。

  首先,看到李、郭惹得天怒人怨后,贾诩果断地投靠了自己的老乡段煨,避免被拖下水;

  随后,当察觉段煨对自己表面热情、内心戒备时,贾诩经过精挑细选,转投同出自凉州、迫切需要谋士的张绣(张济之侄);

  在新的阵营,贾诩果然找到了最称心如意的平台,张绣对自己几乎言听计从、由里至外的尊敬,生平所学都得到了施展的机会,得主如此、夫复何求?

  但接下来,在断定天下各股势力的发展前景、算计各方的诉求后,在官渡之战前夕,贾诩推动张绣拒绝强大的袁绍,选择了相对弱小且与张氏有血仇的曹操,成功实现了张绣集团的和平“上岸”;

  在曹氏阵营期间,贾诩再次献上毒计,帮助曹操以离间计成功击溃韩遂、马超,让自己老家的凉州武装彻底退出三国舞台;

  随后,面对着接班人之争,贾诩一句轻巧的:“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既客观上帮助了曹丕,却又让自己毫无提前站队、干涉立储之嫌,让曹操、曹丕两代领导人都对自己十足地满意。

  曹丕继位后,封其为太尉、与其联姻。后来,贾诩于77岁高龄去世,终魏之世,侯爵一直被子孙承袭。

  由上可见,如果把曹氏父子分开算,贾诩先后为六位主公服务,提出的计策大多极尽阴狠毒辣。但除了害怕他的段煨,其他人都对他高度认可。他之所以能如此受欢迎,除了自己确实“有用”外,还得益于人格的另一面。

  第二,在利己的基础上,却有向善、忠诚的一面

  我们如今所指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一切活动都以利己主义为核心,而且还能把自己损人利己的手段解释成一种合理的存在。这类人,丝毫没有体谅、照顾他人的“共情能力”。

  但贾诩却不一样,他的利己,基本源于迫切的生存需要。在此基础上,他不损人、不居功、知进退,甚至还尽量行善。

  比如,在鼓动李傕、郭汜大闹关中后,面对二人的真诚感谢,贾诩坚决推辞了侯爵、尚书仆射之职,体现自己并非为了荣华富贵而起事;

  随后出任尚书期间,他启用了一些出色的人才;身处混乱中心,也尽量扶危济困,并且尽力匡正李、郭的举止;

  后来李、郭等人在长安混战,还是贾诩出面调解安抚,并且促成了汉献帝以及众多大臣被成功释放。

  李、郭之乱,贾诩虽出于自保的目的,属实罪无可赦。不过,他能在众人各逞其欲的大环境下保持高度自律、尽自己所能弥补过失,你可以说这是虚伪,但不能否认亡羊补牢的价值。

  在曹魏期间,虽然自己屡建奇功,且帮助曹丕成功夺储,但贾诩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一来不是曹氏嫡系,二来总是提出阴狠的计策,两者叠加,极容易招人嫉妒、猜忌。于是他从不居功自傲,也不与其他人私相结交,确保远离残酷的权利博弈场。

  此外,在不涉及自身利益时,贾诩的建议也不失于客观、高明,体现出了自己真诚为主分忧的初衷。

  比如,在收服荆州后,当曹操作势发兵江东,贾诩曾进行阻止,理由是:相对于大动干戈,挟征服刘琮之威、收江南人心,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事实证明,动武确实是最糟糕的选择。

  未能阻止曹操掉坑,贾诩后来又试图劝阻曹丕重蹈覆辙。当曹丕问他该对东吴还是蜀汉开战时,贾诩的建议是谁都不打,理由是“吴、蜀虽小国,但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随后进一步指出:当时的曹魏,没有人是孙、刘二人的对手,当下应当先文后武、以待时变。曹丕没有听从这种“泼冷水”似的清醒论断,发动了江陵之战,果然师出无功、让自己灰头土脸。

  综上,纵观贾诩的一生,虽然机关算尽、毒计频出,先后历经五位主公,竟能不招人嫉恨,反而享尽富贵、寿终正寝,原因无他:跳槽、献计的目的是生存,但在必要的“利己”之后,他总能体现出“共情”能力,以超高情商关注身边人的诉求,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替人分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