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历史上中元节是什么来源?有什么说法?

  在古代古人非常信神,因此对中元节很是看重,跟着小编一起探寻。

  话说农历七月十四(也有说十五的,南四北五),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通常为我们“秋尝祭祖”的日子。然则“中元节”的来源却有不同的说法。

  大多数人知道的,一般是指东汉时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张天师以“三元”命名,也就是上元天官(正月十五赐福),中元地官(七月十五赦罪),下元水官(十月十五解厄),中元节如今的俗称也确实取自道教“三元”之名。

  还有一种说法则与大乘佛教盂兰盆法会有关,说的是十八罗汉之一,如来佛祖十大弟子中的目连尊者救母的故事,佛教也是在东汉明帝时才正式传入中国,关于目连救母,熟知佛教故事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目连之母,因为罪孽深重,死后坠入地狱饿鬼道受劫,目连勇闯地府斗阎君,面斥幽冥教主地藏王,终于见到母亲并给其喂食,不想食物入口即化为焦炭。

  目连痛哭感天,佛祖以盂兰盆设法会,为其母与众亡魂赎罪解脱,目连也因孝感动天,晋升为了罗汉尊者,从此侍奉佛祖左右,此后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就成了盂兰盆会节,天下之人以此祭拜先人逝者,恰好就与“中元节”不谋而合了。

  至于许多地方在盂兰盆会节这一天还有“白昼不近水,入夜不出门”的禁忌,虽然是由于古人对鬼怪的迷信,其实也是出于对人身安全的考虑。

  而中华传统的“中元节”习俗实则在东汉以前就流传了许久,此前也并不叫做“中元节”,相关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有一段史籍是这样记载的:周公,武王之四弟也,深得文王演易之法,能治百鬼众魅,西岐有老者为魅所疾,周公为其治之,得鬼蛛大数丈,死于宅外,老者因愈而得安。又有巨树成精,人过其下驻足即死,鸟亦坠不得生。周公怒而治之,树即枯落,斫其干流血数里,腥臭无比。

  武王闻周公之能,召而问之曰:“殿下有怪,夜半尝有数鬼披发绛衣,持烛而走,惊扰宫人,孤甚忧之。”周公对曰:“此易去耳!臣弟愿为王分忧!”夜中,周公果见殿下有三鬼,朱衣披发,相随疾行,乃设法以神符掷之,三鬼登时仆地,武王惊曰:“此三人非鬼也!孤以相试卿耳!”周公即解之乃苏。

  后武王伐纣得天下,颇赖周公算无遗策之功也,纣师行止皆在其股掌之间。天下既定,周公制礼,司尊彝曰秋尝冬烝者,秋尝即中元,天子诸侯宗庙之祭也。

  文中之意就是说:周公姬旦,是周武王姬发的四弟,他深得其父周文王姬昌的易经之法,能制服各种妖魔鬼怪(《封神演义》中就合成为了姜子牙的技能),西歧当时有一个老者被鬼魅所害,病重不起,周公得知之后,立马前去为其设法治理,结果在老者家门外见到了一只死掉的大怪蛛,有数丈之大,怪蛛死后,老者的病也就好了。

  后来又有一棵成精的大树,只要从树下走过的人都会不明不白地死去,连从树上飞过的鸟都会无缘无故坠落,也都活不成了。周公听说之后,怒而前往治理,没多久大树就枯死了,人们将枯树用斧子砍开来一看,树干里面流出许多鲜血来,有数里之远,腥臭无比。

  周武王姬发听说了周公的本领,就将他召进宫中,问他:“宫中夜半老有鬼出没,好几个鬼披头散发穿着红色的衣服,手里拿着蜡烛快速地走动,惊吓了许多宫女,我对此非常忧虑,你说怎么办呀?”周公回答道:“这个很好办的!我一定为大王你解决这个问题!”

  到了夜里,周公果然见到了武王描述的鬼怪,而且有三个,周公当即设法用符纸扔向鬼怪,三个鬼立马倒在地上起不来了,武王听说之后,十分惊讶,赶紧跑过来说道:“这三个家伙不是鬼!是我特意叫人伪装成鬼来试一试贤弟你的法术啊!”周公只好又设法将三人救活了。

  后来武王讨伐商纣王得了天下,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周公的奇能异术,所以纣王大军的行动没有不被周公所预知的,天下平定之后,周公又奉诏为天下制订周礼,周礼中的“司尊彝”,有“秋尝冬烝”之说,秋尝仪式就是我们现在中元节习俗前身。

  当时是特指天子诸侯在秋收时节,将丰收之物作为祭品供奉于宗庙,请祖先之灵进行品尝,以此来彰显圣天子以孝治天下,子孙没有忘记祖先的辛劳之功,后世流传于民间大众,“秋尝祭祖”也就成了中元节的代称。

  我们由此可以得出,目前所知“中元节”最早应该被称之为“秋尝节”,到东汉之后道教盛兴一时,就被冠以“中元”之名了,后来大乘佛教再次融入到华夏文化当中,“盂兰盆会”即与“秋尝祭祖”、“中元赦罪”三俗合一,成为了今天我们的中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