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侄子丢失延安后,怎么不找李自成汇合?
公元1644年,对于李自成来说是大起大落的一年,这一年正月,他在西安登基称;这一年三月,他攻进北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人生可谓达到了顶峰;这一年四月,他率领十余万大顺军在山海关惨败给清军八旗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只能黯然从北京撤离;而这一年底,他更是连根据地陕西都丢了,再一次成了一个流动作战的“流寇”。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而这一切都要拜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所赐,清军在投降的原明朝军队的帮助下,一路高奏凯歌,将李自成赶回了老家陕西,而陕西的战争则是压死李自成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时,清摄政王多尔衮命令清军分两路进攻陕西,一路是英亲王阿济格率领的北路军,从陕北进攻,另一路则是豫亲王多铎率领的南路军,从潼关入陕西,两路大军的目的地都是一个地方——大顺政权的首都西安。
对于李自成来说,陕西已经是他最后的退路了,如果陕西不保,那么他的帝业就功亏一篑了,刚刚建立起来的大顺王朝也将成为过眼云烟,所以一开始李自成的战略是他坐镇西安,兼顾陕北和潼关的防守,陕北的延安由他的侄子、大将李过驻守,榆林则由大将高一功坐镇,潼关原本由巫山伯马世耀率领七千兵马防守,后来李自成考虑到潼关兵力不足,亲自率领刘宗敏、刘芳亮等大将前去支援。
但是,最终失守的却是南面的潼关,豫亲王多铎率领清军八旗发动猛攻,并使用红衣大炮等重型武器对城墙进行轰击,刘宗敏和李自成多次出关与清军近战也告失败。而且陕北的英亲王阿济格也在逐步逼近西安,李自成担心西安失守,便主动放弃了潼关,率军回西安,毕竟绝大多数家属都是在西安,一旦西安失守必定造成军心不稳。李自成撤回西安后,当天便带着文武官员、家属和财物由西安向河南境内撤退,以避清军锋芒。
而此时北方也有不少大顺军坚守着陕北重镇延安和榆林,但是两地的守军也不是清军的对手,很快延安、榆林也相继失守,但是大顺军的实力尚存,并没有大量的损耗,那么摆在原延安守军李过和原榆林守将高一功(李自成的妻弟)面前的选择就是如何南下与李自成的大军取得联系,以便汇合。如果这两支军队会师之后,实力也不容小觑,虽然丢失了绝大多数的根据地,但是只要有军队在、有人在,这些根据地都可以重新夺回来,几百年后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如何南下与李自成汇合,却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此时,在延安和西安之间是英亲王阿济格的部队,而西安也被豫亲王多铎的军队占领,如果李过和高一功选择直接南下,那么必定遭到阿济格和多铎的夹击,以当时大顺军的野战能力,肯定不是两支清军八旗部队的对手,而且清军还有很多原明朝降将帮忙。
所以,李过和高一功选择了另外一条相对稳妥的路线,他们选择先向西转移,到了宁夏境内的惠安堡,汇合了镇守宁夏等地的大顺军再一道向南撤退,等于绕过了西安地区向南方撤退,然后再从陕西入蜀,打算从长江顺江东下,与已经撤退到了湖北境内的李自成汇合。这支军队在历史上被称作大顺军的西路军,与之对应的则是由李自成亲自率领的东路军。
由于西路军穿越的地区,要么是大顺军投降了清朝,要么是被南明军队把守,所以西路军在一路之上遭遇了很多的阻击,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而且与东路军距离遥远、通信不灵,导致西路军一直未能与李自成的东路军汇合。而很快,李自成本人便在湖北九宫山被农民杀死,直到李自成去世时,西路军也未能与东路军汇合。
这也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虽然李自成的死亡是一个意外,他身边的东路军人数已经到达数十万,如此数量庞大的军队都没能保证李自成不出意外,西路军的加入也未必能够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
但是,如果西路军能够及早与李自成汇合,那么随着实力的增加,李自成的战略选择肯定能够更加多样化,如果李自成选择了不同的行军方向,也许那一次致命的意外就不会到来,历史也许就会改写,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李自成的死只能给后世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