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周公曾经抢了侄儿的王位,是否真的是这样?史料中是如何记载的?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周公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用最简单的话,讲述最真实的历史。

  历史记载说,周公曾经辅佐哥哥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武王死后,新即位的成王年龄尚小,于是周公就以叔父的身份辅佐成王处理政事,并曾经“践天子位”,也就是说夺了王位。广受后人尊崇的周公真的做过这种被儒家正统思想视为“大逆不道”的事吗?

  说起周公,人们不一定熟悉,但一说到“周公解梦”则恐怕是家喻户晓了。其实,周公是我国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成语“周公吐哺”(意指在位者礼贤下士)即源自周公的故事。但是,历史记载说,周公曾经“践天子位”,也就是夺了侄儿的王位。这件事是真的吗?

  我们先从史书的记载说起。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中记载说,周公曾经“股肱周室,夹辅成王”,《左传·定公四年》说,周成王继武王之位后,“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史记。周本纪》中也说:“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由此判断,周公只是辅佐年幼的成王处理政事,以稳定刚刚建立起来的政权。

  与此相反的记载则以为周公确是”践天子之位“,《尚书》尤其持此态度。《尚书·大传》中明确地说:”周公身居位,听天子为政。“

  《尚书·大诰》中的称呼也可以看出些蛛丝马迹,文中的”王“称文王为”宁王“,又叫做”宁考“。所谓考,自然是指已故的父亲,而此时能这么称呼文王的人只有周公一人。《尚书·康诰》又有这样一段话:“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封”是周公的同母弟弟康叔的名字,诰中的“王”称康叔为弟弟,显然此王指的还是周公。

  从这些材料看出,周公的确是自称为王了。

  但问题是,周公若是真的“践天子之位”,取代了侄子成王的位置,那么为什么后人还有很多对周公赞叹有加呢?

  第一种看法认为周公乃”假为天子“,他完全是为了整个周朝的功业才背了“称王这一”恶名”的。当时天下初定,周朝危机重重,尤其是东方尚未平定,足以对新王朝造成威胁。

  正因为此,才有周公对太公、召公说的话:“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即是说,如果我不即王位,那么一旦诸侯叛乱,先王未完成的事业势将不继,恐怕我死后就无颜见先王。

  《荀子·儒效》也说:“周公践天子位的原因是”恶天下之倍周“。并且还应该看到,武王曾经主张“乃今我兄弟相为后”,即待他死后由弟弟周公继承王位。周公顿时诚惶诚恐,“泣涕共手”,表示绝对不能接受这种想法。可见,周公并无篡位的欲望。

  虽然如此,历史上还是有很多人对周公颇有微词,说周公践天子位乃“恶天下之倍周”的《荀子》在同一篇文章中又说“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偃然如固有之”,即提出了对周公的批评——这种“如固有之”之态不是篡位又是什么呢?

  《史记。燕召公世家》和《鲁周公世家》都曾经记载太公、召公对周公的行为表示不满,连他们都对周公的举动表示怀疑,可见确实存在些问题。

  历史记载说,周公“假行天子位”7年,然后还政于成王,这也是历史上的一个疑点。对周公持肯定态度的人认为既然周公当初即天子位乃是为了社稷,那么在成王已经长大足以担负起治理国家重任的时候,自然就要归政于成王。

  而有人也认为这不过是周公玩弄权术的诡计。周公即王位的行为招致了太公、召公两位周王室股肱之臣的怀疑,管叔和蔡叔的反应则更为激烈,竟然联合武庚起兵造反,紧接着关中地区也乱了起来。

  史料还记载说当时“西土人亦不静”。事态的发展完全超出了周公的预料,所以周公赶快换了一种姿态,先是派兵平定管蔡之乱,另一方面又拉拢召公,与召公平分大权,“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

  此外,周公的长子被封为诸侯,次子则留守周室,世代共掌王权。这不仅不会再为自己招来非议,而且手中的权力依旧不减当初。

  还有人说周公即位是很正常的事情。武王在世时曾多次夸赞周公“大有知”,认为只有周公“可瘳于兹,能稳定周初的政局,甚至曾向周公表示等到自己死后要将王位传授给他。

  而周公也确实没有辜负兄长的期待,他在位的七年里,西周王朝的基本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再有,“兄死弟及”的继位方式还继续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制度,所以周公“践天子位”是无可非议的。

  总之,周公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光明正大地代理王政,还是有篡位野心,耍尽阴谋诡计未能得逞?在千年后的今天,只能任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