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姜维,为什么会成为诸葛瞻眼里的罪人?

  姜维深受诸葛亮器重,为何成了诸葛瞻眼中的罪人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吴主看罢,与群臣计议曰:“既蜀中危急,孤岂可坐视不救。”即令考将丁奉为主帅,丁封、孙异为副将,率兵五万,前往救蜀。丁奉领旨出师,分拨丁封、孙异引兵二万向沔中而进,自率兵三万向寿春而进:分兵三路来援。却说诸葛瞻见救兵不至,谓众将曰:“久守非良图。”遂留子尚与尚书张遵守城,瞻自披挂上马,引三军大开三门杀出。邓艾见兵出,便撤兵退。瞻奋力追杀,忽然一声炮响,四面兵合,把瞻困在垓心。

  瞻引兵左冲右突,杀死数百人。艾令众军放箭射之,蜀兵四散。瞻中箭落马,乃大呼曰:“吾力竭矣,当以一死报国!”遂拔剑自刎而死。其子诸葛尚在城上,见父死于军中,勃然大怒,遂披挂上马。张遵谏曰:“小将军勿得轻出。”尚叹曰:“吾父子祖孙,荷国厚恩,今父既死于敌,我何用生为!”遂策马杀出,死于阵中……邓艾怜其忠,将父子合葬。乘虚攻打绵竹。张遵、黄崇、李球三人,各引一军杀出。蜀兵寡,魏兵众,三人亦皆战死。艾因此得了绵竹。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邓艾围攻绵竹,诸葛瞻派遣彭和突围出城来到东吴,向吴主孙休求援,孙休随即让丁奉率兵无权前去救援。不过,由于路途遥远,东吴大军尚未进入益州,绵竹已危在旦夕。无奈之下,诸葛瞻率部杀出,与邓艾决一死战,在战场上阵亡。得知父亲战死的消息,诸葛尚悲愤不已,策马杀出城外,最终也倒在了战场上。至此,邓艾占领绵竹,距离蜀汉首都成都仅有一步之遥。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左冲右突”,意为向左边冲击,向右边突围,形容突围时的艰苦奋战。这也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首创的一句成语。

  小说中描述的诸葛瞻父子战事绵竹的故事情节,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邓艾大军围攻绵竹时,邓艾曾经派人送信给诸葛瞻进行劝降。“(诸葛)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此后,邓艾大举攻城,诸葛瞻父子在战斗中阵亡,绵竹也落入了邓艾之手。随后,邓艾又占据雒城,蜀汉朝廷惊慌失措。最终,后主刘禅决定投降,蜀汉帝国灭亡。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诸葛尚在慷慨赴死前说的这段话,与真实的历史也非常相似,只不过小说作者删除了非常重要的一句。《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华阳国志》载:“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乃驰赴魏军而死。”与小说相比,历史上的诸葛尚显然已经预感到蜀汉帝国即将灭亡,将责任归咎于黄皓。但不知何故,小说作者却删除了这段话。

  除了诸葛尚之外,其父诸葛瞻也对蜀汉帝国即将灭亡有着清醒的认识。不过,诸葛瞻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责任人有两个,一是与儿子诸葛尚的看法一致,认为黄皓祸乱朝廷。而另外一个这出人意料,竟然是父亲诸葛亮培养的接班人姜维。据《元和郡县图志·剑南道》载,得知邓艾已突入汉中并占据江由是,诸葛瞻说了这样一句话:“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意思是说自己犯了三个错误,一是没有除掉黄皓,二是没有限制姜维,三是在邓艾穿越阴平小道后没有及时镇守江油。

  显然,在诸葛瞻的心中,姜维与黄皓一样,都是造成蜀汉衰落并即将灭亡的罪魁祸首。为何诸葛瞻会如此看待姜维这位由自己的父亲诸葛亮一手提拔并重点提拔的接班人呢?《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异同记》中的一段记载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据《异同记》载:“(诸葛)瞻、(董)厥等以(姜)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长老犹有瞻表以阎宇代维故事。”这也就是说诸葛瞻曾经与董厥联手打算上书后主刘禅,夺去姜维的兵权,由阎宇执掌军权。诸葛瞻的理由非常明确,认为姜维穷兵黩武,不但没有取得丝毫成效,反而导致蜀汉国力衰落,民不聊生。从《三国志》的相关传记来看,诸葛瞻的看法并没有错。不过,即便诸葛瞻除掉了黄皓,又夺了姜维的兵权,蜀汉衰落的局面是否能够扭转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诸葛瞻不过是个眼高手低的人物,“美声溢誉,有过其实”,比起他的父亲诸葛亮要差得太多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