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官职到底多高呢?身居多个要职
说起曾国藩想必大家不会感到陌生吧,或许很多人读过那本《曾国藩家训》,感受过他的高明;当然,曾国藩也是清末洋务运动地方上的的代表之一,创建了安庆内军械所等现代化工业机构。我们知道洋务运动本质是清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的统治而发起的自救运动,所以作为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之一,曾国藩的能力可想而知。
确实,曾国藩是晚清政府的中流砥柱,梁启超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位是大教育家孔老夫子,一位是明朝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剩余的半个便是曾国藩。即便只算半个圣人,还是能够胜过古代绝大多数文人士子的。曾国藩既然是晚清政府中流砥柱的大臣,他的官职肯定不会低,那么他的最高官职放到现在来看有多高呢?
曾国藩出生于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而且聪明敏捷,他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参加会试,并成功登第,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他开始了自己的仕途。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又在朝考中取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自提拔他为第二名,选他为翰林院庶吉士。但庶吉士其实也算不上是官职。它是一个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也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不过当庶吉士的好处便是让皇帝眼熟,容易看到你的能力。换句话来说,就是相当于那种实习干部,只要表现出色将来便前途无量。
两年之后,也就是道光二十年(1840),的散馆考试中
,曾国藩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翰林院检讨是个从七品小官,主要负责修订国史。这个官职相当于今天的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
三年之后,即道光二十三年(1843)七月,曾国藩被任命为为四川乡试正考官,正考官应当是从四品官员,但毕竟去地方当主考官只是暂时的,这个职位无法与现代官职来等量代换。曾国藩回到中央后被补授翰林院侍讲,不久又授予文渊阁校理。翰林院侍讲按照品级来说是从四品,主要参与讨论文史、勘对公文,相当于中央机关的秘书;文渊阁校里则是在皇家藏书楼进行书籍整理,就如同是国家图书馆、档案局的管理人员。
后面的两年内,曾国藩先后转翰林院侍读、任会试同考官、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掌管记注、撰文等)、转左庶子、升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充文渊阁直阁事。从入仕开始到道光二十七年(1847),曾国藩一直从事着文书方面的工作,这也为他后面的路途积累了丰富的案牍文书方面的经验。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曾国藩被升任为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内阁学士按照官员品级划分属于从二品,相当于现在的副政治局常委,礼部侍郎即礼部二把手,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外交部、文化部这些部门共同的副部长。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曾国藩被授予礼部右侍郎。八月,又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次年六月,担任工部左侍郎。之后的两年里他又先后担任了刑部侍郎、吏部侍郎。放到现在就是把国务院各个部门的副部长都做了一遍。
咸丰二年(1852年)六月,充江西乡试正考官,途中因母丧归家守孝。然而这时的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11月,清政府命令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团练。不久之后,他建立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湘军。
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曾国藩先后被授予兵部侍郎,管理两江和皖南军务,还被授予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头衔。
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属于正二品,加兵部尚书或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者为从一品。所以此时曾国藩是从一品官职,清朝的从一品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这个品阶对于从布衣士子走上来的曾国藩来说,这个位置确实很高。
咸丰十一年(1861)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9月25日,曾国藩移住安庆。12月20日,加太子太保衔,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太子太保是从一品官,但是有衔无职,一般作为一种荣誉性的官衔加给重臣和近臣,加太子太保,是显示了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付出得到咸丰皇帝的高度认可,他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
同治皇帝继位后,曾国藩作为洋务运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也是非常受皇帝倚重的。洋务运动期间,他前前后后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直隶总督这些职务。
在明清时期,大学士是正一品,是辅佐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清朝的正一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此时的曾国藩是真的位高权重。不过,因为“天津教案”一事上不仅没有与法国开战,还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处死为首杀人的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
这一结果引起朝野上下一片反对之声,种种骂名让曾国藩病情加重,不得已只能让李鸿章代替自己直隶总督的位置,而自己则先是退居幕后养病。同治九年(1870),曾国藩被再度起用为两江总督,依然是等同于数省的最高长官,而他最终就是死在任上。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从布衣士子到位极人臣,也是极为精彩。但是,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有那么高的台阶,初入仕途那些年做文书工作积累经验;到后面才能展现,锋芒毕露,都是过程的积累。所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于我们来说,也要从身边一点一滴开始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