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王杰:有清一代陕西第一名臣,刚正不阿与贪官和珅斗争

  王杰(1725年-1805年2月9日),字伟人,号惺国,陕西韩城人。清朝状元、名臣,有清一代陕西第一名臣。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在南书房当值,后经多次升迁,官至内阁学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后又转调吏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第二年又出任东阁大学士,总理礼部。嘉庆帝即位,仍为首辅。

  王杰在朝四十余年,忠清劲直,老成端谨,不结党营私,不趋炎附势。嘉庆十年(1805年),王杰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为太子太师,谥号文端,祀于北京贤良祠。

  人物生平

  金榜题名

  王杰八岁丧父,家境贫寒。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期曾在江苏巡抚陈宏谋门下当幕僚,被陈器重,最后以陕西会考第一(解元)会试京城高考,又以探花第三名进呈乾隆帝殿试。当时正逢乾隆帝欲在北方选拨人才,又见王杰字迹(书法)工整清秀,便把他拨为第一,成为清朝开国第一名陕西状元。

  据传说王杰中状元后,山东学士很不服气,认为选拨不公,便出对联考王杰,上联是:“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出齐鲁。”王杰立即对答道:“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统在西秦。”山东举子由此态度一变,对他十分尊敬,反映了王杰的文才确有过人之处。王杰中状元后,初在南书房当值,后经多次升迁,官至内阁学士。

  刚正不阿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任刑部侍郎后又转调吏部,擢升右都御史。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出任东阁大学士,掌管礼部,台湾、廓尔喀先后平定,两次图形紫光阁,加封太子太保。

  王杰性格耿直,他在上书房任总师傅时,在教皇子颙琰读书时,严加教训,并罚跪罚站。有一次乾隆碰见皇子被罚跪,即令站起,并说:“你教了之后是天子,他不让你教也是要当天子的,这难道不是君臣之道吗!”王杰见状答道:“教育了之后,便是尧舜一样的君主,而不教育便会变成桀纣一样的昏君,这是为师之道!”此事虽不见史传,但却表现了人们对王杰耿直刚正的美誉之称。

  对抗和珅

  王杰在朝身担要职十余年,为官清正,敢于直言。是当时统治集团中一名难得的廉洁之士,特别是在与奸贪之臣和珅的斗争中表现了他刚正不阿的品格,经常与和珅在朝中争得面红耳赤。

  有一次,和珅拿出一幅水墨画,请王杰一起观赏。王杰为讽刺和珅贪得无厌,便用双关语说:“贪图财利的风气,居然到了这个地步!”和珅听罢,无言以对,只好悻悻离开。

  还有一次,和珅为了讨好他,在议政后拉着他的手,开玩笑地说:“状元宰相手果然好。”王杰说:“这手只会做状元宰相,不会要钱,有甚么好处?”

  和珅在忍受王杰嘲弄、批驳乃至弹劾的同时,也无时无处不在寻机报复他。有一次,和珅听说王杰在其家乡盖有“三王府”、“四王府”。立即如获至宝,得意忘形,顾不得弄清原委,便匆匆跑去告御状,说:“王杰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大奸似忠,欺君傲下,结党营私,罪当斩杀!”

  乾隆帝虽未全信,但也没有不信,遂密令亲信到陕西韩城,实地调查王杰在家乡的住宅。当那人来到王家住处一看,竟是“湫隘如寒士”。问起“三王府”、“四王府”是怎么回事,才知道这是当地人就其姓氏及排行,而作为一种开玩笑的称呼。待那人回京“以实密奏”后,乾隆帝不禁哈哈大笑。随后,特诏王杰、和珅进宫,并对王杰说:“你作为宰相,家宅太够简陋了。”随即“赏银三千两修之”。王杰至此都不知是怎么一回事,但他还是谢绝了皇上的美意。

  嘉庆帝即位后,宣布了和珅二十大罪状,王杰参与了和珅一案的审理,查明了和珅贪污纳贿的种种罪状。清政府年税收银七千余万两,而和珅家产折银竟达八亿余两,相当于朝廷十余年税收的总合。案毕嘉庆帝责令和珅自杀,并抄没其家产。当时传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可见影响和震动之大,在反对和珅的斗争中王杰起了重要作用。

  剿抚并用

  嘉庆帝在位前后,川陕豫楚土地兼并和剥削十分严重,百姓生活困苦不甚,豫陕、川、暴发了白莲教起义,清军派兵围剿,久久不能平息,王杰时值因病免官,但他密切关注白莲教起义,立即上书嘉庆帝,主张实行怀柔政策,优待“归顺”的起义群众,并认为起义的根源在于地方史治黑暗、官逼民反所造成。主张用募兵的方法把乡勇和起义人员改编为正式军队。[8]

  嘉庆五年(1800年),七十六岁高龄的王杰以年老体衰乞请解职,嘉庆帝下诏挽留,并特许他拄杖入朝。三年后,他辞职还乡,临行前还专门上书请求解决政治上的腐败问题,并提出通过吏治整顿堵塞国家财政上的漏洞。王杰辞职离京之日,嘉庆帝赐给他一把乾隆御用过的手杖和御制诗两首,以表尊敬和器重。

  寿终正寝

  嘉庆九年(1804年),王杰八十岁生日,巡抚方维甸带着嘉庆帝的贺诗,题匾和所赐珍宝登门拜贺,他赴京答谢,不久即病逝于北京。嘉庆帝治祭文,赐银两千两,着荣亲王治丧,赠太子太师,溢号文端,入祀贤良祠。祠联为:“文见长,清风两袖,不畏权贵;端品高,言道一身,敢斥恶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