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李自成希望签订和议,为什么崇祯帝拒绝了?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曾派人进城与崇祯帝秘密谈判,但这次谈判失败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数十万农民军逼近北京城,崇祯皇帝试图凭借坚固的城防,依靠吴三桂的数千关宁铁骑和三大营,与李自成决一死战。但是吴三桂却停驻不前,三大营十余万人不战自溃,随后北京城沦陷,崇祯上吊自缢,明朝灭亡。

  其实,李自成在兵临北京之前,曾经派出使者与崇祯皇帝谈判,希望签订和议。李自成要求明朝割让西北一带,赔款百万两白银,从此之后,大顺军可以为朝廷内遏群寇、外剿清妖。按理说,凭当下的时局,与李自成的和谈无疑是明朝最好的选择,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当时,崇祯也拿不准注意,就问身边的几位大臣,此议何如?然而,众人都一言不发,只是鞠躬俯首。崇祯只得回复使者,“朕还没想好,想好了再颁旨。”李自成收到答复后,也断了和议的念头,全力攻城。回看历史,崇祯与后金议和,与李自成议和,这两次都是拯救大明帝国的好时机,可惜都没有抓住。

  既然如此,崇祯皇帝为什么不同意和谈呢?答案很简单,自己会很没面子。

  崇祯肯定不会第一个开口,他希望有臣子站出来,背这个锅。公元1642年,兵部尚书陈新甲偷偷为崇祯和皇太极搭桥牵线,眼看和谈要成功,不料消息泄露,引起群臣愤怒。崇祯立刻甩开锅,还将陈新甲下狱处斩,以表自己的清白。薛国观之死也是如此。

  虽然“忠君报国”说得好听,可是比不上血迹斑斑的前车之鉴。大臣们终于明白了,在崇祯下面做事,最好是什么也不做,因为就连迎合上意的奸臣都混不下去。所以,只要不做事,不说话,就不会承担责任,这样才能活得下去。所以,当崇祯拿着李自成的“和议书”,商讨意见时,大臣们一个个默不作声。

  既然如此,崇祯也不会第一个站出来,这个“锅”背不得。要想崇祯和谈,他身边必须要有个秦桧,既有权也愿背锅,这样,明朝或许还能多活几年。从某个角度来看,崇祯比不上赵构,至少赵构能跑,知道命比脸重要;崇祯也比不上慈禧,至少慈禧一直对背锅的李鸿章厚待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