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如何形成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唐朝,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唐朝时期,中国古代社会不管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思想文化各方面,都进入全盛时期。在当时,佛教传入中国,所讲究的因果循环和慈悲为怀的思想内核迎合了大众的心理,也为唐朝的的社会救助问题,提供了精神支持。而唐朝在中国古代是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在经济大发展的环境下,唐朝的社会救助也发展的相当完善。
一、唐朝的社会环境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大朝代,思想自由开放,各种思想大融合,兼容并蓄。言论的自由,促进了思想上的解放,同时,使大众在人格发展方面更加独立和自主,更加勇于追求真理。唐朝爱护民众、重视人才的政策促进了平等思潮的兴起,使得人人平等,爱护民众的思想成为一种新思潮。
唐朝较宽泛的社会大环境和积极健康的民族心态,导致了两种社会现象的形成。一种是人才大量出现,宽泛的社会大环境和良好的民族心态让人的潜能得到很大的发挥,从而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形成,开明的人才政策又为人才的大力发展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唐朝人才济济,贤良辈出,是其他朝代都无法相比的。
另外一种是国家整体的凝聚力增强,良好的社会环境,使长期受到皇权压制的广大群众感受到了做为臣民参与到国家建设之中的参与感,这使得广大群众对皇权的效忠之心更盛,产生强大的社会凝聚力。
二、唐朝的社会救助体系的形成
唐朝的思想特征是比较自由自主的,唐朝的统治阶层也将以民为本的思想做为最基础的指导思想,推出了很多的社会救助制度。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从社会生活和民本民生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仅巩固了政权,还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经济文明发展。同时,为现代社会的救助体制,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借鉴作用。
唐朝在这一时期,处于一个温暖期,这一气候造就唐朝辉煌时代的同时,也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水灾更为严重。唐代的自然灾害有很多,主要有水灾:旱灾、蝗灾、地震、风暴灾、瘟疫等,这些灾害对人口的损失和农业生产的破坏是极其大的。
唐代的水灾发生次数多,在有记录可查的大大小小二百多次水灾中,都是破坏力极大,波及范围也较广。因此,救荒、赈灾等大规模的社会救助工作,成为当权者不可忽视的问题。唐代政府为此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政府救助体系,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民众的生存问题。
三、唐朝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唐朝官方的救助机构在中央,由统治者把持,以户部为主要机构,其他的如工部的水部司、都水监等机构,也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承担了一定的社会救助职责。在地方上,则是由地方上的官员们主要负责,协助中央实施相关救助职责。
1、唐代的防灾机构
唐朝的防灾机构主要有工程防灾机构和医疗救助机构。工程防灾机构主要以防治水灾和旱灾害为主的水利防灾部门,这些部门组成了唐朝的防灾机构。
2、唐朝的医疗救助机构
唐朝的医疗救助机构主要是以中央医疗机构和地方医疗机构为主,主要功能是预防疫病,救助病人。据《新唐书》中记载,唐代中央的医疗机构主要分为三个部门,分别是太医署、尚药局、药藏局。这三个机构的设置,各司其职相处配合,也和疫病的诊治,疫病药物的储备、防疫活动的展开,勾画出一个相对可行的框架,从而很好的控制了疫情的发展和疫病的治疗。
除中央医疗救助机构外,唐朝的地方医疗机构也为社会救助中的疾病、疫情的控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唐朝地方的医疗机构突出了协调性强的特点,如遇到疫情爆发的时候,它会协调与中央医疗机构的关系,与其他执行组织和养病坊等慈善机构一起开展工作,共同参与到疫情救助,抵制疫情的发展,救助社会人员的工作中来。
3、佛教的慈善救助机构
佛教在唐朝的传播很广泛,受到佛教教义的影响,早在唐朝以前,就出现了许多佛教的救助机构,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救助贫苦、老弱病残、疾病等弱势群体。到了唐朝,出现了由佛教所管理的寺院所组建的社会救助机构——病坊,这个机构由寺院全权管理。
据《太平广记》记载,洪防于陕城中先建立龙光寺,再于寺中立病坊养病者,当时处于武则天统治时期。在唐朝前期,病坊都是佛教所创办的慈善事业,是民间自发组织,政府不进行干涉。在武则天时期,因为她本人崇尚佛法,因此将寺院的病坊与社会救助职能联系起来,让病坊走进社会救助机制中。
4、民间自助救助机构
由于政府救助机构和寺院救助机构的局限性,很多社会人员得不到很好的救助,便出现了民间组织的救助机构,这种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一部分救助职责,弥补官方救助的弊病。
民间自助的救助机构,由乡村居民自由自愿组织成的“私社”。民间私社和政府的乡里组织是唐朝且社会并存的社会组织形式,在当时的社会拥有特殊的地位,同时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民间私社一旦成立,就会有自己的独特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
四、唐朝救助制度的社会作用
1、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鼎盛时期,思想开明,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稳步进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形成,可见,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唐朝的统治者认为,只有民心安定,才能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才能让统治政权更加稳固,皇权的尊贵更加彰显。
如果社会环境恶劣,民众生活艰辛,生活困苦的人得不到救助,流离失所的人得不到安抚,鳏寡孤独的人得不到生存的权利,老弱病残的人得不到很好的赡养,那么必将导致社会动荡,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发展,盗贼四起,民不得活。在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人民生活环境困苦,无法很好的生存,这时,只能起来反抗。
唐朝末期,在农民起义军中“所在群盗,半是逃户”。(《全唐书》卷804)。
由此可见,社会救助制度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加强了皇权统治的凝聚力
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使得社会更加稳定,也让唐朝的社会凝聚力增强,从而使得民心安定。唐朝统治者本着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把人民放在了重要的位置,统治阶层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心系民间疾苦,才能得到更好的社会发展。
唐朝的政治工作人员,把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做为自己的责任,在《旧唐书》卷44《职官志三》有关于唐朝官员对社会弱势群体救助的记载。唐朝的社会救助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3、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经历了前朝的动荡后,到了唐朝,社会稳步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又有很好的社会救助体系,这就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只有在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才能进步,经济才能长足的发展,从而让社会生产力有了不断提高的空间。在唐朝,统治者更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保证了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唐朝的社会救助政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支持。
4、为形成民本思想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唐朝统治者提出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由于在前朝后期农民起义的频发,让唐朝的统治者认识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主张重视民众,顺应民心、与民息息相关、发展生产力,并且能够广泛谏言,启用得闲兼备的人,励精图治,形成了一套巩固封建统治的思想、制度、政策和措施。
因此,唐朝的统治者在国计民生方面更加重视,并且不断地加强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让老百姓有田可耕,有饭可吃,让弱势群体都能都得很好的救助。
综上所述,唐朝的社会救助体制,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社会救助体制也相对完善,救助机构也很齐全,各个部门之前也能很好的配合,使得唐朝社会稳定发展,经济高速发展,政治极度开明,思想自由自主,也为唐朝繁荣昌盛的大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唐朝的社会救助体制,为后代乃至现代社会公共救助系统的组建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样板和范畴,也为后世的社会救助系统的完善提出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框架和范式。